微信打开

首页

2帽子和鸟窝

 2课  帽子和鸟窝

 

一窝蜂/松鼠/无可奈何

【一窝蜂】

1. 解释:(1)一个蜂巢里的蜂一下子都飞出来了。形容许多人同时说话或行动。

2)中国古代兵器。一种多发式火箭。以特制木桶盛火箭,桶为长柱形,上大下小,内有安箭格板二层,旁侧有火门,上有活塞。样子如下图: 

2.成语故事:

“一窝蜂”最初是一个人的绰号。我国南宋建炎年间爆发了农民起义,有一支起义队伍领袖叫张迂,他的绰号就叫“一窝蜂”。南末著名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就曾记述道:“建炎中,张迂号‘一窝蜂’,拥兵过庙下……”这个绰号,大有揭竿蜂拥的气势。

到了明朝,人们使用“一窝蜂”来比喻人多声杂的情景。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十八回中就曾写道:“那些小妖,一窝蜂齐齐拥上。”在现代汉语中,从感情色彩上说,“一窝蜂”属于贬义词组,而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一窝峰”又是一种比喻手法,多用来比喻人多势众,一拥而上的情势。

3.相关成语:蜂拥而至   趋之若鹜

松鼠

松鼠,是哺乳纲啮齿目中的一个科,特征是长着毛茸茸的长尾巴。松鼠的原产地是中国的东北部、西北部,东南部和欧洲,除了在大洋洲外,全世界都有分布。根据生活环境不同,松鼠科分为树松鼠、地松鼠和石松鼠等。

松鼠是典型的树栖小动物,身体细长,被柔软的密长毛反衬显得特别小。体长2028厘米,尾长1524厘米,体重300400克。眼大而明亮,耳朵长,耳尖有一束毛,冬季尤其显著。夏毛黑褐色或赤棕色;冬毛灰色,烟灰色或灰褐色,腹毛白色。四肢细长,后肢更长,指、趾端有尖锐的钩爪。尾毛多而蓬松,常朝背部反卷。

它们主要以橡子、栗子、胡桃等坚果为食,也喜欢吃松籽,常到针叶林寻松籽吃,也吃松树的嫩枝叶、树皮、菌类以及昆虫、小鸟等。有贮藏食物的习性。 

无可奈何

1. 解释:奈何:如何;怎么办。不得已;没有办法。用来形容遇事毫无办法;无力改变事物的现状或发展趋势;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心理状态。

2. 成语出处:《史记•周本纪》:“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3. 成语故事:汉武帝时,由于统治阶级对内以严酷的手段进行治理,对外又不断地进行扩张,对百姓强征暴敛,使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尤其是广大农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们纷纷举行起义,起义队伍大的数千人,小的几百人,自立旗号,攻打城池,夺取武库,释放死囚,杀官员,在乡里抢劫富豪,救济贫民,响应者不计其数。起义震惊了当时的皇帝和朝中大臣,他们都很害怕,急忙调兵遣将,派重兵前去武力镇压。然而,起义的队伍却越战越勇,有不可阻挡之势。皇帝和大臣们恐慌了,只得调集了更多的军队,执行残酷的杀戮政策,一下子杀了一万多人,还杀了给起义军运送粮食的几千人,这样,几年后才捕获了一些起义军首领。但是那些被打散的起义者和没被杀死的人,又重新聚集起来,占领山岭和水乡,使水陆交通阻塞,他们往往成帮结伙地袭击官军,闹得声势很大,统治者心中既恨又怕,但又对起义军毫无办法。于是朝廷又制定了《沈命法》规定:对于成伙的盗贼没有发觉的,或者已经发觉应捕获而没有能够捕获的,凡年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主要责任者,一律处死。打这以后,小官吏怕杀头,虽有农民起义者也不敢揭发,怕揭发了抓不住人,自己触法并牵连郡太守,而郡大守也不愿意他们揭发,所以,农民起义军队伍越来越壮大。“无可奈何”这个成语,在这个故事中是用来形容统治者对农民起义恨之入骨,干方百计想消灭他们,但起义军却越战越勇,声势越来越大,统治者对此只能怀恨在心中,却毫无办法。

综合拓展:

【几条保护鸟儿的标语

·爱鸟护鸟是人类的美德。

·同在蓝天下 人鸟共家园。

·鸟是害虫的天敌 鸟是人类的朋友。

·关注候鸟 保护环境。

·保护鸟类 保护野生动物 人人有责。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请保护鸟类,为了明朝悦耳的鸣声。

鸟儿的歌声是大自然最动听的声音,让这声音永远回荡在我们耳边。

让人类在大自然愉快前行,让鸟儿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蓝蓝的天空中只有配上鸟儿才会有生机,别让天空变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