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2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刺猬汉斯
                                   [德]格林兄弟
  从前有个富有的农夫,他家很有钱,可就是没有孩子。为此,他经常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最后,他实在忍受不住了,就气愤地对妻子说:“我得有个孩子,哪怕是个刺猬也成!”没想到他妻子真的生了个怪儿子,上半身是刺猬,下半身是男孩儿。夫妻俩叫他“刺猬汉斯”。
  汉斯浑身是刺,不能睡在床上,他母亲也没法给他喂奶。农夫烦透了,在炉子后边铺了些干草,让他睡在上面,还常常想:“他这样还不如死了呢!”可是汉斯却顽强地活了下来。
  八年过去了,一天早上,农夫要去城里赶集。他先问妻子需要带些什么回来。接着又问女仆,最后,他看了看汉斯,问:“你想要什么,我的刺猬汉斯?”
  “亲爱的父亲,”汉斯说,“我想要一管笛子。”
  傍晚,农夫回到家中,他带回来妻子要的肉和面包,女仆要的拖鞋和绣花长袜子,然后走到炉子后面,把笛子交给了汉斯。
  汉斯接过笛子,说:“亲爱的父亲,请去铁匠铺给大公鸡钉上掌子,我要骑着它出门,不再回来啦。”听了这话,农夫立刻去给公鸡钉了掌子。
  汉斯骑上公鸡,赶着几头猪上路了。他们走进森林,大公鸡带着他飞上了一棵大树。汉斯就在树上呆了许多年,一边吹着笛子,一边照看着他的猪。他的猪越来越多,他的笛子也吹得越来越好听。
  一天,一个迷路的国王从附近路过,听见了美妙的笛声,感到很吃惊,立刻派侍从前去探个究竟。侍从四处寻找,发现在一棵高高的树上,有只刺猬骑在公鸡背上吹笛子。国王命令侍从向他打听通往自己王国的道路。汉斯从树上下来,对国王说:“想要我给您指路并不难,只要您写一份保证书,说您一旦到了家,就将您在王宫院中遇到的第一件东西赐予我。”国王心想:这事容易。于是他让侍从拿来笔墨,写了一份保证书。写完后,汉斯给他指了路,国王平平安安地回到了王宫。
  公主听说国王回来了,喜出望外地跑过来迎接他。国王想起了给汉斯写的保证书,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公主。“不过,”他摇摇头说,“你放心,我怎么会把你嫁给那只刺猬呢?”公主听后很高兴,因为她从未想过要和刺猬一起生活。
  汉斯还是同往常一样,一边照看着他的猪,一边快快乐乐地坐在树上吹着笛子。
  一天,又有一个国王带着侍从路过这里,也迷了路,也向汉斯打听回王宫的路。汉斯还是和上次那样,让国王写了一份保证书,然后给他指了路。这个国王也平平安安地回到了自己的王宫。
  当国王到了王宫的庭院时,他美丽的独生女儿跑上前来迎接他。国王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公主,又说:“我答应他将我在王宫院子里遇到的第一件东西赐予他,没想到却要把你嫁给他,这叫我怎么办呢?”公主看着国王眉头紧锁的样子,坚定地说:“您是国王,您答应的事情怎么可以反悔呢?放心吧,等那只刺猬来的时候,我会跟他去的。”
  汉斯仍旧悉心照料着他的猪群。猪群越来越大,挤满了整座森林。汉斯决定不再住在森林里面了。他给父亲捎去口信,让他腾空所有的猪圈,他将赶一大群猪回去。
  几天后,汉斯兴高采烈地坐在公鸡背上,赶着猪进了村庄。汉斯对父亲说:“请您再去铁匠铺给公鸡钉一回掌吧!这回我要去更远的地方旅行。”
  汉斯骑着公鸡到了第一个国王的王宫前,士兵们举起刀枪向他冲来。原来国王已经下令,只要看到长得像刺猬、骑着公鸡的人,就把他挡在王宫外面。汉斯用脚磕了一下公鸡,公鸡“噌”的一下飞了起来,越过宫墙,落在了国王的窗前。国王非常害怕,央求女儿跟汉斯走。公主没有办法,只好草草打扮了一下,带着国王送给她的金银财宝,坐着一辆六匹马拉的马车,哭哭啼啼地跟着汉斯走。
  刚走出王宫不远,汉斯就停下了马车,不屑一顾地对公主说:“你回去吧,把你的马车和金银财宝全部带回去。你们言而无信,将一辈子被人看不起。”
  汉斯来到第二个国王的王宫前,人们都向他行礼,向他欢呼。因为这个国家的国王也已下令,只要长得像刺猬、骑着公鸡的人来到这里,就要以礼相待。
  人们把汉斯迎进王宫。公主一见汉斯,差点儿被他的怪模样吓晕了。不过,她马上告诫自己不得改变主意。她微笑着出来迎接汉斯。
  无论怎样,公主还是很害怕汉斯身上的刺。汉斯轻声安慰她,说决不会让她受到一点儿伤害。他让国王派士兵守在房间门口,点燃一盆火。晚上,汉斯上床前,脱掉刺猬皮,把它扔在床边,并让士兵马上把它扔进火盆里。刺猬皮熊熊燃烧起来,最后烧成了灰。大家一看,发现汉斯躺在床上,已经变成了人的模样,全身漆黑,好像被火烧过似的。国王派来御医,用昂贵的药膏给他涂抹全身。不久,汉斯的皮肤变白了,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公主见了,十分高兴。他们挑选了一个良辰吉日,快快乐乐地举行了婚礼。
  过了几年,汉斯带着妻子去见父母。农夫真不敢相信眼前这个英俊的小伙子就是自己的刺猬汉斯。夫妻俩很高兴,跟着汉斯一起去了他的王国。
                           (二) 一诺千金
                                  秦文君
  我做女孩儿时曾遇上一个男生问我借钱,而且开口就是两元——在当时,这相当于我两个月的零花钱。我有些犹豫,因为人人都知道他家很穷。
  我为难的样子使他难堪。他低下头,说急用钱,又说保证五天内归还。我不知道怎么来拒绝,只得把钱借给他。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到了第五天,他竟没来上学。我整天都在心里责怪他,骂他不守信用,恍恍惚惚的总想哭上一通。
  夜里快要睡觉时,忽然听到窗外有人叫我。打开窗,只见他站在窗外,脸上淌着汗,拳头紧紧攥着,哑着喉咙说:“看我变戏法!”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突然松开,手心里想开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的纸币。
  我惊喜地叫起来,他也快活地笑了。仿佛我们共同办成了一件事,让一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地。
  后来,我从他的作文中知道,他当时借钱是急着给患低血糖的母亲买葡萄糖。为了如期还钱,他天天夜里到北站附近的旱桥下帮菜贩推车。到了第五天清晨,他终于攒足了两元钱,他乏极了,就倒在桥洞中睡觉,没想到一觉睡到天黑。醒来后他就开始狂奔,路人都猜不透这个少年为何十万火急地在夜色中穿行。
  那是我和他唯一的一次交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这类字眼,总会想到他,因为他身上有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精神。
  据说他后来成就了一番事业。也许他早已忘记了那件事,可我总觉得那是他走向成功的源头。
  一诺千金看来只是一种作风,实在、牢靠,可它更是一种郑重地对待世界的精神。诚挚、严谨的人为人处世自然磊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已经超出了准则的含义,而带着人类理想、精神和正气的光彩。
  然而大千世界里,太多人随意许诺,却从不兑现。他们似乎活得轻松。可惜,这种情景不会长久,一个人失信多了,他的诺言也就被当成戏言,大打折扣。且不说别人会怎样看轻他,就是他自己,那种无聊、倦怠也会渐渐袭上心头。
  去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天降大雨,我打着伞去车站接一个朋友。我们曾约定:风雨无阻。我在车站等了好久,没见朋友露面,倒是看到一个少年,没带伞,抱着肩瑟瑟地站在站牌边守候。我把伞伸过去,他感激地说声谢谢。他告诉我,他也是在等一个朋友。
  车一辆一辆开过,雨在伞边形成一道雨帘,天地间茫茫一片,怎么也不见我们盼望的人。我对身边的少年说,他们也许不会来了。可他固执地摇摇头。又来了一辆车,突然,车上跳下一个少年,无比欢欣地叫了一声。伞下的少年一下蹿了出去,两个人热烈地击掌问候,那份快乐是如纯净、充实,相互的欣赏流淌在那一击中。
  我最终未能等到我的那份欣喜,当我失望而归,在家接到朋友的电话,她说雨实在太大,所以……我想说些什么。但是,我什么也没说出口,只是轻轻地挂断了电话。
                            (三)商鞅南门立木
  商鞅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改革家。他到秦国后,便说服秦孝公变革旧的法规,争取国家富强。公元前356年,商鞅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当时,商鞅要在秦国实行变法是很困难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旧贵族对变法持反对意见,另一方面老百姓也不相信秦孝公会真心实意地进行改革。
  面对重重困难,商鞅心想:要在秦国进行改革,首先就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在全国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从根本上保证变法的成功。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冥思苦想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这天清晨,商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竖起了一根三丈高的大木柱,并在南门城墙上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朝廷就赏给他十两黄金。
  这个消息立刻在全城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涌向南门,拥在大木柱的四周。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嘿,这倒是稀奇事,扛一根木头就赏金十两。”
  “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儿,怕是耍人玩儿的吧?”
  “这位新来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就是没人去碰那根木头。更有一些胆小怕事的人,怕惹是生非,自讨苦吃,悄悄地溜走了。因此,尽管这天前来围观大木柱的人成百上千,但是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搬动它。
  第二天,商鞅又让人在南门挂出告示,下令道:谁能把这根大木柱扛到北门,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告示挂出后不久,从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小伙子,只见他挽起衣袖,把大木柱扛起来就走,一边走,一边还嘟囔着:“我倒要看看,这位左庶长大人说话算不算数。”
  小伙子扛起大木柱,大步流星地朝北门走去,后边跟随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龙。
  当扛大木柱的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大声宣布:“小伙子,你按我说的做了,请上来领赏吧!”
  小伙子噌噌噌地登上了城楼,不一会儿,手捧五十两黄金,喜笑颜开地走了下来。这时,商鞅郑重地对大家说:“为了使咱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我受大王的委任,负责推行新法。今后,凡是按新法办事的,都有重赏,就像这位扛大木柱的人一样。可是,要是谁胆敢违抗法令,我定斩不饶!”说完,他便叫人把新的法令条文挂了出来。
  商鞅“立木取信”一事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它不但为朝廷树立了一个言而有信、说到做到的形象,而且为新法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