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3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峨眉道上
 玛拉沁夫  
前面没有平坦的路了。所谓路,就是用一块块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我们一步一步向上爬,非常吃力。停步仰望,只见石阶像一架天梯,竖前面树木葱茏的陡坡上。我们的旅程,就是要攀登这架长长的天梯。
在途中,我们遇到了十几个背竹篓的人。他们把竹篓靠在路旁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走近了才发现,每个背篓里都装着一块大石板。背着石板攀登天梯,可真了不起。
我问他们,往山上背石板做什么。一位长者指了指脚下的石阶,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回答说:“干这个!”
“铺路?”
他点了点头,告诉我说:去洪椿坪的那段路被山洪冲毁了。他们在十多里外开山取石,凿成了石板,背上山去重铺冲毁的路。
他们是给峨眉山铺路的人啊!
峨眉山光是游览路线就有200多里。铺这么长的路要多少块石板呢?几万,几十万,还是几百万?这数不清的石板,不都是这样一块一块背上山来的吗?山路这样狭窄,不能用机械,只有靠人工。想到这里,我内心感到一阵愧疚。我们走在别人铺的道路上还嫌吃力,而铺路的人,把一块块石板背上山,铺成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地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这用石板砌成的阶梯,就没有脚下的路,也就没有游人的欢乐。
    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洞庭一角
余秋雨
 那么,就下洞庭湖看看吧。我登船前去君山岛。
 这天奇热。也许洞庭湖的夏天就是这样热。没有风,连波光都是灼人烫眼的。记起了古人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这个“蒸”字,我只当俗字解。
丹纳认为气候对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以前很是不信。但到盛暑和严冬,又倾向于信。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九月十五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秋空明净,可让他想想天下;秋风萧瑟,又吹起了他心底的几丝悲壮。即使不看文后日期,我也能约略推知,这是秋天的辞章。要是他也像今天的日子来呢?衣冠尽卸,赤膊裸裎,挥汗不迭,气喘吁吁,那篇文章会连影子也没有。范仲淹设想过阴雨霏霏的洞庭湖和春和景明的洞庭湖,但那也只是秋天的设想。洞庭湖气候变化的幅度大着呢,它是一个脾性强悍的活体,仅仅一种裁断哪能框范住它?
推而广之,中国也是这样。一个深不见底的海,顶着变幻莫测的天象。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煞。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进发。其实,谁都是涉小的。无数涉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终于到了君山。这个小岛,树木葱笼,景致不差。尤其是文化遗迹之多,令人咋舌。它显然没有经过后人的精心设计,突出哪一个主体遗迹。只觉得它们南辕北辙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邻。是历史,是空间,是日夜的洪波,是洞庭的晚风,把它们堆涌到了一起。
 挡门是一个封山石刻,那是秦始皇的遗留。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巡游到洞庭,恰遇湖上狂波,甚是恼火,于是摆出第一代封建帝王的雄威,下令封山。他是封建大一流的最早肇始者,气魄宏伟,决心要让洞庭湖也成为一个驯服的臣民。
但是,你管你封,君山还是一派开放襟怀。它的腹地,有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坟墓,飘忽瑰艳的神话,端出远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资格,安坐在这里。两位如此美貌的公主,飞动的裙裾和芳芬的清泪,本该让后代儒生非礼勿视,但她们依凭着乃父的圣名,又不禁使儒生们心旌缭乱,不知定夺。
岛上有古庙废基。据记载。佛教兴盛时,这里曾鳞次栉比,拥挤着寺庙无数。缭绕的香烟和阵阵钟磬声,占领过这个小岛的晨晨暮暮。吕洞宾既然几次来过,道教的事业也曾非常蓬勃。面对着秦始皇的封山石,这些都显得有点邪乎。但邪乎得那么久,那么隆重,对山石也只能静默。
岛的一侧有一棵大树,上嵌古钟一口。信史鉴鉴,这是宋代义军杨么的遗物。杨么为了对抗宋廷,踞守此岛,宋廷即派岳飞征剿。每当岳军的船只隐隐出现,杨么的部队就在这里鸣钟为号,准备战斗。岳飞是一位名垂史册的英雄,他的抗金业绩,发出过民族精神的最强音。但在这里,岳飞扮演的是另一种角色,这口钟,时时鸣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我曾在杭州的岳坟前徘徊,现在又对着这口钟久久凝望。我想,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
可不,眼前又出现了柳毅井。洞庭湖的底下,应该有一个龙宫了。井有台阶可下,直至水面,似是龙宫入口。一步步走下去,真会相信我们脚底下有一个热闹世界。那个世界里也有霸道,也有指令,但也有恋情,也有欢爱。一口井,只想把两个世界连结起来。人们想了那么多年,信了那么多年,今天,宇航飞船正从另外一些出口去寻找另外一些世界。
杂乱无章的君山,静静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无限。
君山岛上只住着一些茶农,很少闲杂人等。夜像,游人们都坐船回去了,整座岛阒寂无声。洞庭湖的夜潮轻轻拍打着它,它侧身入睡,怀抱着一大堆秘密。 (节选)
峨眉山游记
田达武
翻开兔年第一页,我们合家去旅游。大大小小,二十七口,长者龚父七十有三,少者蒙蒙雨三岁不足。初一九点出发,五辆小车,浩浩荡荡,直奔夹江。投宿蜀蓝大酒店。
初三奔峨眉。景区入口,置一牌坊,雄伟壮观,飞檐翘角,古朴典雅,颇具明清风格。正额“天下名山”,郭沫若题写;背额“佛教圣地”,赵朴初手书。牌坊两侧,古榕相衬,行道左右,植树整齐,宛如仪仗,恭迎佳宾。再向前行,便是迎宾广场,广场北面,矗立峨眉山山门,山门正面,七间大厅,檐下斗拱,五檐四重翘。正厅顶额“震旦第一山”。印度僧人宝掌所题。史载宝掌和尚,游历峨眉赞叹:“高出五岳,秀甲九洲,震旦第一山也”。“震旦”意为太阳初升之地,此乃印人尊称中国。下额康熙御笔:“峨眉山”。内联沈鹏书:“昆仑伯付高出五岳,震旦第一秀甲九州”。右侧新建“名山起点”仿古牌坊。经名山起点来到五显岗,泊车寄行囊。过“清音仙境”,见四柱落脚,双重翘檐。淌清音平湖,水清澈见底,卵石可数,青山倒影,郁郁葱葱,一览无余。越牛心亭,亭六柱落脚,单檐六翘角,攒尖顶。穿一线天,鬼斧神工,刀砍斧切,裂缝三米左右,高三十米有余,奇险壮观,系造地运动遗存。行黑龙江栈道,达自然猴区,首见山腰群猴戏斗,败者滚落而下,带起落叶哗哗作响;次见游人戏猴,多人投食,未见猴扑,再见猴食游人手托之物。由此联想:猴已升级讲卫生,不饮嗟来之食了。食后枝上跳跃腾挪,猴脚抓枝,稳如胶粘,枝叶颤颤。笔者感慨:“是人戏猴,或猴戏人”,游人自解。为观金顶佛光,深夜四点起床,购车票秩序混乱,人多车少,寒风中等待,七点方到零公里,换防滑车奔金顶,路在山腰盘旋,车要封油爬动。车在山脊行走,沿途所见,白雪皑皑,山舞银蛇,美不胜收。山势险峻,雪积成带,有如美女玉带缠腰。灌生植物,不堪重负,枝弯半圆,恰似蘑菇拱背;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唯枝认输,稍作低头,倔强展翅,彰显傲骨,低头迎客。接引下车,冰天雪地,脚下失滑,虔诚一拜,起身上行,唯雪无级,手脚并用,翻过接引。行坐索道,俯瞰筐下,合围枯树,零星点缀,有如高压电杆矗立;藤蔓植物,你缠我绕,亲热胜过情人拥抱;左边悬崖峭壁,阳光洒满,雪光折射,仿佛银光鲜艳夺目;右侧悬崖之下,阔地少许,植物满布,有利野生动物藏身;仰望索筐往来,上下有序,筐内游客,指指点点,喜形于色,好像首长视察。索道尽头,太子恭候。金顶台阶,拾级而上,七对大象,夹道欢迎。登上金顶,万象排空,气势磅礴,心旷神怡。极目远望,一览众山小,连绵起伏,无边无际。金顶高原,海拔3077米,氧气约感稀薄,登高心跳加快,举足力不从心,下坡双腿打颤。金佛周围,圣灯万盏。明灯中央,高筑莲台。莲台之上,四象连体,头向四方。象背莲台,台上金佛,四佛共身,各朝一面,上下三层,顶层两佛,以背相靠。台佛金黄,总共高度,四十八米。阳光照耀,金光闪闪,圣洁无比。金佛正对,华藏寺庙。前后三殿,前殿“弥勒”,中殿“三身”,后殿“普贤”。殿门金匾:“华藏寺”、“金顶”、“行愿无尽”、“普贤愿海”、“华藏庄严”等,赵朴初、本换、明肠等题写。华藏寺后,万丈深渊。金刚嘴边,四周围栏,设置劝言:“珍惜生命”。俯视崖下,不是天坑,胜似天坑,正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其险其奇,难以言表。“舍身崖”前,成仙成佛,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善男信女,为成正果,舍命跳崖,不计其数。其中之人,有无蒙冤受屈,逼上绝路,亦或为情所困,一了百了,无从考证,没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