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课-《老师,您好!》-万向思维

 

老师|程门立雪|蚕 

【老师】
1.释义: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 “老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概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以教育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业工作者!
2.教师的十一个称谓:
老师——最广泛流行的敬称
先生——最历史悠久的尊称
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
慈母——最真情感人的爱称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春蚕——最纯挚的称谓
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
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
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
教练——是指导、训练和督导他人,试图完成某种使命或任务的人
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富哲理的称谓(作为教师应该以爱心和知识触摸、改变人的内心。)
3.相关节日:中国的教师节: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其实早在1932年,民国政府曾规定6月6日为教师节,解放后废除了6月6日的教师节,改用“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但教师没有单独活动,没有特点。而将教师节定在9月10日是考虑到全国大、中、小学新学年开始,学校要有新的气象。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恢复建立第一个教师节,而从此以后,老师便有了自己的节日。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五条规定: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
世界教师节10月5日:为纪念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颁《关於教师地位的建议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将10月5日定为世界教师节。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长大后我们成了你》一曲就是歌颂老师的: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
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
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间教室
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块黑板
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
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有力
你总喜欢把我们高高举起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支粉笔
画出的是彩虹落下的是泪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
奉献的是自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我就成了你
程门立雪
1.释义: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2.出处: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程颐(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蚕】
 
        蚕,鳞翅目动物分两大类;一类家蚕,即桑蚕。主要以桑叶为食。另一类称山蚕,即柞蚕,以柞木叶为食。蚕一生经过4个阶段:卵、幼虫、蛹和蛾子。是蚕蛾的幼虫,丝绸产品的主要原料,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南方,古文记载黄帝轩辕氏就开始养蚕,江南最著名的莫属众所周知的黄帝的妻子嫘祖了。桑蚕主食为桑叶,也可用少量蓖麻叶补充。是由一根长度约为300~900米(1000~3000英尺)连续的丝织成的。家蚕的成虫及蛹可以食用,并有食疗功效。蚕蛾产卵交配后繁殖后代,产卵后即死亡。因为其久远的历史和经济上的重要性,家蚕的饲养已成为现代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2.相关诗歌: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综合拓展:
【关于歌颂老师的名言名句】
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
2.习于智长,优与心成。(朱熹)
3.捧着一颗心,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4.尚自然,展个性。(蔡元培)
5.我愿做人梯让年轻人踏着我的肩膀攀登科学高峰。(华罗庚)
6.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是在于如何看护儿童。(苏赫姆林斯基)
7.培养人,就是培养他获得未来,快乐的前景的道路。(马卡连柯)
8.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第斯多惠
9.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茫——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前苏联)捷尔任斯基
10.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11.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夸美纽斯) 
【好书推荐】
《最后一课》
1.作品梗概:《最后一课》,写的是普法战争后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洛林两地,普鲁士占领后禁教法语,改教德语,爱国的法国师生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1912年被首次翻译介绍到中国,从此,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它被长期选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阻隔,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最具群众基础的法国文学名篇之一,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
2.推荐理由:通过《最后一课》,了解到“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清晰、最严谨的语言”这句话的内涵,懂得了“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时,只要它好好地保存着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掌握了打开监狱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