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怒吼吧,黄河
李海燕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中华民族的抗争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
第二年初春,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们经过黄河时,光未然深深地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撼:只见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惊涛骇浪扑面而来,虎啸龙吟之声如雷贯耳。船工们光着膀子,在滔天巨浪中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竭尽全力与河水拼搏。所有的一切,让诗人心潮澎湃:那降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他脑诲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
抗敌演剧三队来到延安后,光未然见到了作曲家冼星海。这对在创作上曾两度成功合作的老朋友,如今重逢,他们的兴奋之状、欢愉之情可想而知。畅谈中,光未然倾诉了自己在黄河边上行军的深切感受,冼星海倾吐了渴求谱写大型音乐作品的愿望。两位挚友同诉心曲,希冀着再度合作。
1939年3月11日晚上,皎洁的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在一间宽敞的窑洞里,光未然正在为大家朗诵他刚写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他坐在靠窗户的土炕上,面前摆了—张桌子,上面几盏油灯的火焰照亮了他手里的歌词稿。他的声音时而铿锵有力,充满激情,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时而低回婉转,无比哀伤,如同暴风雨中折翅的小鸟;时而行云流水,欢快流淌,如同黎明中穿过雾霭的林间小溪;时而气势雄壮,苍凉悲壮,如同那浊浪排空的怒吼中的黄河……抗敌演剧队队员们的每一颗心,都随着抑扬顿挫的诗句节奏跳动着。当听完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整个窑洞一片寂静。随即,掌声响彻窑洞。
掌声中,一直坐在门边的冼星海激动得站起来,一把将稿子抓在手里,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有把握把曲谱好!一定能!”
谱曲的过程异常艰苦。但是,就在六天后,冼星海竟然谱出了《黄河大合唱》的全曲。仅仅六天,简直是一个奇迹!就在昏黄的油灯下,就在一孔小小的土窑洞里,就在没有一架钢琴的延安,冼星海谱出了这部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刮目相看的《黄河大合唱》!
4月13日晚上,抗敌演剧三队正式演出《黄河大合唱》。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此时,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意气风发的光未然披着半身多长的黑色斗篷,站在舞台中央,担任朗诵人。他充满激情地挥舞着右臂,向黄河倾诉我们民族的灾难:怒吼吧,黄河!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向着全世界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队员们唱得那么投入,忘记了舞台,忘记了听众。
演出一结束,台下立即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延安的军民完全被这深沉、激昂的歌声打动了,完全被这部作品伟大的气魄感染了。因为这部作品,表达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怒吼吧,黄河!中国人民澎湃的抗日斗志一定能战胜侵略者,保卫家园!
(二)国歌颂
你是东方睡狮初醒的猛吼,
你是破晓雄鸡高亢的啼唱——
啊,国歌,你用七个音符,
塑造出一尊中华巨人的雕像。
听,跃动着千军万马急促的马蹄,
听,回荡着新中国步履铿锵。
正当革命处于最危险的关头,
你便在祖国的胸膛搏动鸣响!
从田汉的笔端汩汩涌流;
自聂耳的琴键展翅如翔。
像一阵阵横扫秋林的劲风,
来自革命号角的金属管腔。
你是中华民族的雄浑呐喊;
照亮了一条大路坦坦荡荡。
我们的党是你的总指挥,
导演着一场神州大合唱。
你是严酷冬季的一盆旺火,
从五更寒提炼出一轮朝阳,
你是冷宕冰层里一眼热泉,
从冰雪里吸取春花的馨香;
你是驾驭罡风疾飞的鹰翅;
你是穿透夜幕流星的闪光;
你曾在董存瑞托起的炸药包里燃烧;
你曾在狼牙山五壮士的肺腑中激荡;
你曾在刘胡兰刚毅的目光里凝结,
铸成两把刺刀直插入顽敌的心脏!
你是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声声号角,
掀动了万顷狂涛把蒋家王朝水葬;
你曾经无数次烈火熔炼铁锤锻打,
终于铸成英雄碑顶天立地的脊梁!
一个从血火中拼杀出来的民族,
绝不会昏醉在梦幻的温柔之乡;
一个在战马上哇哇降生的国家,
怎能够刀枪入库马放山冈。
啊,国歌,你是一支追求之歌,
谁也无法遏止你的音符飞扬——
就像真理的喉管无法割断;
就像大海的涛声万代激昂。
莺歌燕语可以在冬林间消散,
山风却永远响彻山谷的胸膛!
一个国家就是一株巨树,
国歌就是树冠上的太阳——
那一圈圈年轮只要不终止转动,
那一片片绿叶就不会停止歌唱。
啊,国歌,你用七个音符谱写了
一曲中华人民共和国生命乐章!
你是激情在诗人的笔端喷涌!
你是血液在人民的动脉流淌;
你是清泉去灌溉山野的稼禾;
你是氧气呼啸在高炉的心脏;
你是智慧在学校的教室发光;
你是锐气在哨兵的刺刀闪亮;
你是旗帜在万里蓝空呼呼飘;
你是鸽哨在九霄云外呜呜响;
你是中华民族永不衰竭的精神,
像空气像水像勃发生命的阳光!
(三)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综合拓展:
其他国家的国歌:
荷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国歌的国家。1569年,荷兰人民为抵抗西班牙统治者的统治与压迫,高唱《威廉·凡·拿骚进行曲》冲向敌人,战胜了西班牙统治者。荷兰人民十分热爱这首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后来,这首歌曲便成了荷兰的国歌。从此以后,许多国家也争相模仿,制定出自己国家的国歌。
英国国歌《上帝保佑女王》,歌词来自圣经,可除英国以外,世界上还有20多个国家也把它作为国歌或准国歌。
法国国歌原名《莱茵河军团战歌》。1792年,革命士兵马赛一团高唱这首战歌进军巴黎,所以被叫做《马赛曲》,1795年被法国革命政府定为国歌。
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诞生在巴尔底摩。据传,位于巴尔的摩市东南的麦克亨利堡,曾在第二次英美战争期间作为前哨阵地抗击英军。它建在一个小半岛上,是个成五角星状的要塞,扼进港要道。1814年,英国舰队直扑麦克亨利堡,昼夜连续猛轰此堡。当时,有一位名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的美国律师乘船到英舰交涉将被扣留的美国平民释放。他目击了英军炮轰麦克亨利堡的经过,忧心如焚。次日早晨,当他透过战场上的硝烟看到星条旗仍在要塞上空猎猎飘扬时感慨万分,于是激情满怀地写下了 《星条旗永不落》这首诗。诗歌很快不胫而走,后被配上曲谱流传全国。1931年,美国国会正式将《星条旗永不落》定为国歌。
韩国的国歌是《爱国歌》。如字面所示,爱国歌就是指热爱自己国家的歌。
日本的国歌《君之代》的词出自一首古诗。歌词的大意是:“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砂砾成岩兮,遍生青苔;长治久安兮,国富民泰。”这首诗源自日本31音节俳句的两本诗集,即公元10世纪的《古今和歌集》和公元11世纪的《和汉朗咏集》,但诗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