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飞夺泸定桥

 

类文拓展:


(一)卢沟桥的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二)卢沟桥

       卢沟桥在北京郊区的永定河上。它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它全长26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桥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短的16米,长的21米多。石拱之间有石桥墩,把11个桥拱连成一个整体,所以叫连拱桥。以前永定河发大水时水势很猛,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连拱桥却完好无损。桥宽约7.5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桥面用石板铺成,两侧有石栏、石柱,石柱上面有精刻的石狮,共501个。这些石狮姿态各异: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相互戏耍,有的像在倾听流水声,有的像在检阅桥上的车马……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着一块汉白玉碑,上面刻着清朝乾隆皇帝题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为燕京八景之一。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旅行家来过中国,他说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栏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向卢沟桥发起攻击,我国军队奋起反抗。这就是著名的“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从此,我国开始了八年的抗日战争。
  现在,卢沟桥附近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纪念碑。每年7月7日,这里都要开展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缅怀历史,悼念先烈。
 
(三)狼牙山五壮士
沈重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四)丰 碑
李本深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综合拓展:

 

 

 

【诗词积累】

                     长 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世界桥梁之最】
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斜拉桥——中国苏通大桥
世界最大跨度的公路铁路两用桥——香港青马大桥
世界首座旋转式桥梁——英国的千年桥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中国杭州湾跨海大桥
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瑞典建成的绥依纳松特桥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敞肩石拱桥——河北赵县赵州桥
世界最长的桥梁——美国庞恰特雷恩湖桥
世界最长的吊桥——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世界最宽的长跨距桥梁——澳洲雪梨港湾大桥
世界最高的桥梁——法国米约高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