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
井|鳖│海
【井】
水井
主要用于开采地下水的工程构筑物。它可以是竖向的﹑斜向的和不同方向组合的﹐但一般以竖向为主﹐可用于生活取水﹑灌溉﹐也可用于躲避隐藏或贮存一些东西等。
水井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泉的地方.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发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馀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其年代为距今约5700年。这是一口相当精巧的方形木结构井,井深1.35米,边长为2米。由此推断,原始形态的井的出现,还要早得多。
井栏
从考古分析,水井四壁用“井”字形木架从下而上垒成,用来保护井壁使其不塌陷,而凸出地表的则是井栏。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段注为“井上栏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又谓之银床”。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从河南信阳战国墓出土的短脚木床形制来看,床四周竖有木板,和井栏一样都起到保护作用。“韩”字后来假借为他义,但井栏却由此而直接用“床”来称呼。“床”,本义为供人坐或卧之器具。《说文》释为“安身之坐者”,《释名疏证补》卷六云:“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可见“床”像一个容器,和今天所说供睡眠之用的床相差不大。
【鳖】
特点:
爬行动物,生活在水中,形状像龟,背甲上有软皮,无纹。肉可以做成汤喝,甲壳可以做成药材。又叫做“甲鱼”和“团鱼”;有的地区称“鼋”俗称“王八”。是乌龟的近亲。
形态特征:
鳖外形似龟。鳖的外形呈椭圆形,比龟更扁平,从外形颜色观察,鳖通常背际和四肢呈暗绿色,有的背面浅褐色,腹面白里透红。其头像龟,它的背腹甲上着生柔软的外膜,没有乌龟般的条纹,也较乌龟为软。周围是柔软细腻的裙边。肢各生五爪。头颈和四肢可以伸缩。与其它海龟的壳不同之处在于:骨质壳没有周边骨板,高纹理表层,没有角状外骨板以及松散连接的腹(腹甲)。躯干略呈卵圆形,吻长,鼻孔开口于吻端,背部隆起有骨质甲。四肢粗短稍扁平,为五趾型,趾间有蹼膜,雌体尾一般不达裙边外缘,雄体大都伸出裙边外。有的巨鳖可达一米以上。雌性通常比雄性大一倍。
生活习性:
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鳖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鳖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
在自然环境中,鳖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风平浪静的白天常趴在向阳的岸边晒太阳(俗称晒背),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体表的致病菌,促进受伤体表的愈合,通过晒背提高体温,促进食物消化。生性机敏.有轻微的惊动就会迅速的潜入水底一动不动.并且有判断逃跑路径的能力。
【海】
海的定义:
海在大洋的边缘,是大洋的附属部分。海的面积约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较浅,平均深度从几米到3000米。由于海靠近大陆,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的影响,水的温度、盐度、颜色和透明度都受陆地影响出现明显的变化,有的海域海水冬季有时还会结冰,河流入海口附近海水盐度会变淡、透明度较差。和大洋相比,海没有自己独立的潮汐与海流。
世界上有很多著名的海,它们主要分布于大洋的边缘地带。例如,太平洋边缘的东海,南海,日本海,大西洋边缘的北海,地中海,印度洋边缘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红海,亚丁湾等等。它们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海区。
除此之外,一些大面积的内陆咸水湖亦被称为海。如:里海、咸海、死海等;
还有就是,我国西部对某些湖泊的称呼,如洱海、阳宗海等。
最大的海:
世界上最大的海是面积为479.1万平方千米的珊瑚海。珊瑚海因有大量珊瑚礁而得名,以大堡礁最著名,世界有名的大堡礁就分布在这个海区。它象城垒一样,从托雷斯海峡到南回归线之南不远,南北绵延伸展2400千米,东西宽约2~150千米,总面积8万平方千米,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珊瑚体,大部分隐没水下成为暗礁,只有少数顶部露出水面成珊瑚岛,在交通上是个障碍。
最小的海:
马尔马拉海是土耳其的内海,位于土耳其亚洲和欧洲部分分界线之间,是欧亚大陆之间断层下陷而形成的。它的东北经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沟通,西南经达达尼尔海峡与爱琴海相连。它的面积仅1.1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