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天窗
数星星的孩子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夜空中。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数着天空的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几百颗。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能数得清吗?”
孩子说:“奶奶,能看得见,就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和那颗星总是离得那么远。”
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还给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离它们不远,有颗最亮的星,叫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在转。”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个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发明了浑天仪。
地图上的发现
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wèi)格纳正在家里养病,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kuò),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ēncī〕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魏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这些煤块上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hén)迹。这些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南极洲这个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呢?
科学家们继续寻找。不久,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两亿年前南极洲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上,也不是现在冰封雪盖的样子,而是一个适(shì)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1960年,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一个山峰的悬崖上,发现了冰碛(qì)岩。冰碛岩就是冰川携(xié)带的岩石,它上面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科学家们发现,南极的冰碛岩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岩,是完全相同的。它们上面的擦痕显示,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这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着。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人们永远不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一块特别的石头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在一块大草坪上玩儿捉迷藏的游戏。蒙上一个孩子的眼睛,叫一声“一、二、三”,其他孩子就迅速跑开躲藏起来。有的躲在草垛(duò)背后,有的躲在灌木丛中,而李四光,每次都爱藏在一块大石头的背后。
时间一长,李四光对这块石头产生了兴趣。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七八个小朋友张开双臂手拉手,也没法把它围起来。它孤零零地立在草坪上,周围一块石头也没有,显得很不相称。李四光想:“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
他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小伙伴。小伙伴们哄(hōng)笑起来,他们觉得这个问题太可笑、太奇怪了!“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bei)!”
李四光对小伙伴们的回答一点儿都不满意,他又去问村里见多识广的老人陈二爹。陈二爹捋(lǚ)着胡子说:“嗯,我小的时候它就在这儿了。听我爷爷说,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李四光不相信,又去问爸爸。爸爸想了想说:“天上的流星落到地上,就变成了石头,叫‘陨(yǔn)石’。或许这块石头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地面砸进去一个很深的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爸爸摇摇头,说:“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这块突兀(wù)的大石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周围找不到别的石头呢?这些问题一直缠绕在李四光的脑海里。长大后,李四光到英国学习地质学,考察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冰川,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他想,故乡那块大石头,会不会就是远古时代的冰川从其他地方推来的呢?可是国外的学者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
回国后,李四光就开始对中国的冰川进行考察研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上下。1921年在太行山东麓(lù)、山西大同盆地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yí)迹,后来又发现多处冰川遗迹。这些科学发现,推翻了某些外国学者的错误断言,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