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2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12.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故事
  狼牙山的知名度是很高的。
  “狼牙山五壮士”的知名度更高,可谓家喻户晓。是狼牙山因五壮士而名震四海呢,还是五壮士因狼牙山而饮誉天下呢?这便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话。显然,五壮士在我的心目中比任何山峰都雄伟、都高大!为此,我就登临了狼牙山,亲睹了当年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地方……
  人的愿望终会实现的。丁丑盛夏之日,我冒着关内难挨的酷暑来到狼牙山下。这山确实脱俗超凡,确实突兀雄险!几座刀削般峭然耸起的岩峰,犬齿虎牙般尖利,凛凛地直刺白云蓝天。我不禁感叹不已:在华北大平原的东边沿,竟平地挺起这么壮美峭丽的峰峦,这不得不称赞大自然的造化神功之伟大!
  狼牙山在历史上也是颇有些名气的。传说朱元璋以扫北为名,拨给他儿子燕王朱棣一万人马,命其到狼牙山一带作战,结果被元朝将领张士诚打败。燕王带领着他突围出来的百十来人,隐居狼牙山里,广招天下文人武士,以备东山再起。经十多个寒暑,燕王又拥百万大军,终于扫平北寇,又用手中兵权夺得了帝位。对燕王而言,狼牙山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我一到狼牙山脚下,脑子里就出现了这五位英雄: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马宝玉是班长,这个小小战斗集体的带头人。他的家乡与我的家乡相距不足十公里,小时候,我只知道有个下元皂村,却不知这个壶流河边的小村庄竟出过一个威震海内外的抗战英豪马宝玉。后来虽然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但我也不晓得马宝玉还是我的乡亲呢。据说,马宝玉牺牲后为他立的墓碑上,写的是陕西人;“文革”中有两位部队作者写五壮士时,风尘仆仆千里迢迢来到蔚县,才证实了马宝玉是蔚县下元皂村人。这是可笑又可悲的一件事。当我站在像英雄一样的狼牙山前,我该说些什么呢?我只有景仰你,你的雄美,你的伟岸,你的永垂千古的英姿!狼牙山,我站在你面前,显得多么矮小呀!
  在我来的路上,在距狼牙山几十里外的地方,我远远就瞧见山巅上那座高高的五勇士塔了。云天一色,碧空如洗,红日偏西之时,正好将灿烂的阳光倾洒在塔上,金灿灿显得格外清晰。
  我选择的登山路线正是当年五壮士牵着敌人鼻子登山的路线,也是鬼子追击他们上山的路。这条路从东入口向上,再往南盘旋,然后向上登上峰巅的。这崎岖的山道虽经人工修筑过,但仍然十分险要,崖陡壑深,走一段就得停下来擦汗,不多时,全身就像用水洗过一样,可见攀援者的艰辛了。遥想当年,五壮士边走边打,敌人也是边追边打,在一片炮火硝烟和密集的枪声中,敌人一片片倒下,而我们的战士却没有受一点重伤,可见山高林密居高临下的妙处。
  我站在狼牙山的棋盘坨顶峰。西望太行,层峦叠嶂;南望易水,蜿蜒向东;东望华北大平原,良田万顷秋意正浓。我未及到五勇士塔前留影,先是勘察了一下当年跳崖的地方。我立在峭岩上俯身向下看去,深涧万丈,从下到上刀斫斧砍一般!山谷里虽有荆棘小树茅草,掉下去也要碎骨粉身的。东面和北面的山涧稍缓一点,唯这西面的山涧幽幽森森的吓人!可五勇士偏偏选择了这面跳崖,可见他们以死殉国绝不当俘虏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
  这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的时间是1941年9月25日下午六时四十五分。
  当马宝玉他们跳下悬崖后,日寇水上源藏大佐带着他的“皇军武士”占领了空无一人的棋盘坨顶峰“五壮士”坚守的阵地一看,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打了一个寒战,遂命他的部下列队立正向英雄跳崖的地方俯首行礼……
  勇士们跳崖的地方距纪念塔仅几十米,嶙峋的奇岩怪石和岩下的万丈深涧确实令人望而生畏。我向勇士们跳崖的方向鞠躬致敬后,就返回到塔下。这塔呈白色,像一柄利剑似地竖立在一千一百零五米的棋盘坨顶峰上,足有四层楼那么高。塔为砖石水泥砌成,塔的正面刻有五勇士半身浮雕,其它三面镌刻着彭真、聂荣臻、杨成武、刘澜涛等同志的题词。此塔三建两毁:首次建于1942年1月,1943年9月被日寇用山炮和飞机炸毁;第二次重建于1959年5月,“文革”又遭破坏。现在我仰望的这座塔是1986年9月第三次建成的,其形壮美,其势非凡,成为狼牙山的制高点,成为狼牙山的象征和骄傲!
  此刻,夕阳西下,狼牙山群峰都沐浴在一片彩霞之中。我立在山顶上垂首向烈士默默致哀。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像峥嵘峻峭的狼牙山一样永垂不朽!张家口地区有了马宝玉,有了董存瑞,就是我们世世代代的光荣和自豪。
战地女杰贺子珍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丰 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