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小英雄雨来
芦苇|泥鳅|和战争有关的名言
【芦苇】
1. 简介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等,世界各地均有生长,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芦茎、芦根还可以用于造纸行业,以及生物制剂。经过加工的芦茎还可以做成工艺品。古时古人用芦苇制扫把。芦苇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地区,常形成苇塘。余亚飞诗称:“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芦苇茎秆直立,植株高大,迎风摇曳,野趣横生。由于芦苇的叶、叶鞘、茎、根状茎和不定根都具有通气组织,所以它在净化污水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芦苇茎秆坚韧,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工业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在湖边长的比较多。
2. 和芦苇有关的诗词
蒹 葭
(出自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芦苇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芦苇江村晚眺
(戴复古)
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
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芦苇青溪主客歌
(汪崇亮)
野王手奏淮淝捷,门外归来有旌节。伸眉一笑紫髯秋,袖中犹挟柯亭月。
山阴主人载雪舟,掀篷系缆青溪头。平生耳热欠一识,若为牵挽行云留。
一声横玉西风里,芦花不动鸥飞起。马蹄依旧入青山,柳梢浸月天如水。
芦苇咏芦苇
(余亚飞)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
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泥鳅】
泥鳅,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在中国分布各地。南方分布较多,北方不常见。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他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和战争有关的名言】
1.我从不主张战争,除非为了和平。——格兰特
2.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3.没什么比中了弹却安然无恙更让人兴奋的事情了。——丘吉尔
4.永远不要在敌人犯错误的时候打断他们。——拿破仑·波拿巴
5.任意对待被征服者是战争给予征服者的权利。——裘·恺撒
6.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7.最初的奋力一击,是战争成功的分水岭。——高尔史密斯
8.兵者外以除暴,内以禁邪。——管仲
9.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杜荀鹤
10.唯有自传才是真正的历史。——托·卡莱尔
11.时代呼唤战争而不是和平。——希特勒
12.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13.金钱是爱情的基础,也是战争的资本。——托·富勒
14.战争用铂也用黄金。——奥维德
15.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16.真正而持久的胜利就是和平,而不是战争。——拉尔夫·沃尔多·埃莫森
1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
18.勇气和毅力就是魔力护身符,在它面前,困难会消失,一切障碍会无影无踪。——约翰·昆西·亚当斯
综合拓展——在战火中成长的少年英雄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1940年河北唐县儿童团员在执行“安检”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三个小英雄:张玉芬(左)、牛中才(中)、温三郁(右)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