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8课-《大自然的语言》-万向思维

 

第8课 大自然的语言
蝌蚪|庐山|阿基米德|富兰克林故事
【蝌蚪】
 
简介
蝌蚪(英文:tadpole ) 古时写作科斗蟾蜍、蝾螈、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又称蛤蟆蛋蛋。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以群居为主。当蝌蚪成熟了,它们开始脱变,渐渐长出四肢,然后(对于蛙和蟾蜍)则透过细胞凋亡(控制细胞死亡)逐渐退化了它们的尾巴。
蛙和蟾蜍的水生幼体。与蝾螈幼体相比,其体短、卵形、尾宽、口小、无外鳃。内鳃被鳃盖覆盖。体色较浅、身体略呈圆形、尾巴长、口长在头部前端的是青蛙的蝌蚪。身体呈黑色而尾巴较浅、体形呈椭圆形、尾巴短、口在头部前端腹面的则是蟾蜍的蝌蚪。蟾蜍的蝌蚪呈黑色,口在头的前端腹面上,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口在头的前端。蟾蜍的蝌蚪比青蛙的个头小。密集成群的是蟾蜍的蝌蚪,较为分散的大都是青蛙的蝌蚪。
栖息环境
        刚孵化出的蝌蚪,身体弱小,对外界环境敏感。适合生长在细水长流,清新无污染,水温保持在20~29,pH值6~8之间的水域。蝌蚪不避光,生长在光线暗淡,幽静的地方,如果是人工养殖,应避免阳光直射,要勤换水,实时调整水的深度,控制好水的温度,保持水池的清洁。
        大部分的蝌蚪是用口部成列的角质齿刮食藻类为生,但如果水中正好有些蚯蚓、甲虫等小动物尸体,它们也会成群啃食。有些种类的蝌蚪没有角质齿,例如小雨蛙、黑蒙西氏小雨蛙,则以过滤水中浮游生物为食。此外,艾氏树蛙蝌蚪是卵食性,母蛙会定期回来产卵喂食蝌蚪。而在食物不够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大蝌蚪吃小蝌蚪的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你是自己喂养,那么就给它们吃面包屑。如果是池塘里自然的,一般都是吃水中的浮游生物蚊子的幼虫、鱼虫等等。
【庐山】
        1.旅游胜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四大避暑胜地
庐山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2.和庐山有关的名人作品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敦颐爱莲说写出的爱莲池。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
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
庐山的山水画也在庐山的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
文人墨客对庐山抒情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家们对庐山进行科学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谛。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从而开创了第四纪冰川学说,又由此而引发中外学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争,从而演奏出一部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
【阿基米德】
      1.生平简介
 (约公元前287—212),是古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阿基米德诞生于西西里岛的叙拉古,曾在亚历山大城学习。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赞誉他是后古典时期才开始的对科学进行精确地和有系统地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是他的主要科学贡献之一。
2.主要作品
  作为数学家,他写出了《圆的测量》《论螺线》《论球体和圆柱体》等数学著作。作为物理学家,他著有《论浮体》《论杠杆》等力学著作。
3.名人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撑起整个地球。
4.个人实验——镜子聚光
有一天叙拉古城遭到了罗马军队的偷袭,而叙拉古城的青壮年和士兵们都上前线去了,城里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孩子,处于万分危急的时刻。就在这时,阿基米德为了自己的祖国站了出来。
阿基米德让妇女和孩子们每人都拿出自己家中的镜子一齐来到海岸边,让镜子把强烈的阳光反射到敌舰的主帆上千百面镜子的反光聚集在船帆的一点上,船帆燃烧起来了,火势趁着风力,越烧越旺,罗马人不知底细,以为阿基米德又发明了新武器就慌慌张张地逃跑了。
这些武器弄的罗马军队惊慌失措、人人害怕,连将军马塞拉斯都苦笑承认:这是一场罗马舰队与阿基米德一人的战争阿基米德是神话中的百手巨人
【富兰克林故事】
        1.生平简介
        富兰克林(1706—1790),18世纪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和发明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发明家和音乐家。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经做过著名的“风筝实验”,他最先提出了有关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了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老战士。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
         2.风筝实验
1752年6月的一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一道,带着上面装有一个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富兰克林高举起风筝,他的儿子则拉着风筝线飞跑。由于风大,风筝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一道拉着风筝线,父子俩焦急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莱顿瓶中。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想法,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了中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多种语言。他的电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克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东西,叫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灾害的。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将战胜愚昧。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拆了避雷针的人们的屋子也着了火;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避雷针相继传到英国、德国、法国,最后普及世界各地。
综合拓展——气象谚语
大自然告诉你
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大自然的语言
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