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5课-黄鹤楼送别-万向思维

 类文拓展:

(一)伯牙绝弦的故事

古人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伯牙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弹琴,而他的好友钟子期则擅长倾听他优美的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能听出泰山的屹立不倒,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潺潺的流水钟子期就能听出流水潺潺,伯牙心里所想的一切都从琴音里传达给钟子期。

两人因为在艺术上有着互相欣赏的能力和共同的爱好追求,逐渐成为了好朋友结为了生死之交。在以后的漫漫长路中他们各自在自己的人生中打拼奋斗,却再也没有遇到像彼此一样的知己,在失落的同时也时常怀念自己的老友,于是伯牙决定去钟子期的家乡看望许久未见的知音钟子期。

    当伯牙到达钟子期的家乡的时候才知道钟子期已经因病去世了,他伤心欲绝地在钟子期的坟前弹奏悼念的曲子,琴音飘飘荡荡但是在无人能解其中的意味了。伯牙觉得回见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于是在弹奏完一曲之后伯牙摔断了自己的琴挑断琴弦,发誓终身不再弹奏。从此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人生有一个能懂自己的知己是很重要的事情,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他人的理解或者支持,若是做了一件事情却没有人能懂自己为何如此,那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有一个知己在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给自己一份理解和支持是一份巨大的力量。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难得的知己。

(二)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兄弟们在登高聚会的时候,一定也在思念着我。也许他们正在西望长安,无限深情地说:“也不知道王维一个人在长安过得怎么样……” 
       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李广射虎

唐代诗人卢纶写过一组以《塞下曲》为题的诗,其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诗中描述的,就是他在镇守北方边境的时发生的一件事。

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想到这一带常有猛虎出没,便用警惕的目光四处搜寻着。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便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


综合拓展:

【送别诗歌名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赠汪伦》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好书推荐】

《目送》

1.作者简介: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

2.内容简介:《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3.推荐理由:这本书贴近生活,用极其微小的一个动作或事件,用极其朴 实的语言,描绘出生命的五光十色,文章中的语言意味深刻,值得我们去细细推敲,品味,如第一章中“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在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个段落在文中出现两次,痛苦、无奈、隐忍、不舍……情到深处,却分外内敛、平和。再看“山路”一文,“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你所要做的,就是尽力做好自己。这本书貌似平淡的语言别有用意,发人深省。文章字里行间,把自己对生命生活的体验杂糅在叙述性的语言中,使平常的语言出现灵性的光辉,具有内在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