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
光纤幽暗的棚屋里,一个年轻的夫人穿这灰迹斑斑的旧工作服,手持一根和她身高差不多长的铁条,不停的搅动一大锅沸腾的溶液。她的动作熟练,像一个习惯于幸苦劳作的女工.屋外正在下雨,雨点打在玻璃棚顶上,发出清脆而杂乱的微响,让人听得心烦。雨水渗过屋顶,漏的满屋子都是水。她凝视着在铁锅里翻滚气泡的溶液,双手重复着摆动铁条的动作,目光沉着平静.日复一日,她一直在做这件艰苦而枯燥的事情.住在楼蒙路上的人们都很熟悉她,熟悉这间简陋的棚屋和从棚屋里飘出的气味辛辣的白烟。若是晴天,她会把铁锅搬到棚屋外的院子里,在那棵榉树的绿阴下工作,她的头发随风扬起,和溶夜的白烟一起飘动。
她是谁?她在干什么?
这位年轻妇人,是居里夫人.1898年,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起,发现了一种未被人类知晓的金属,她以为小的含量混杂在其他矿物质中,寻找提炼它,确定它的化学性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居里夫妇没有经费,也没有实验室,也没有助手。怎么办?他们只能因陋就简,利用最简单的设备,开始做这件在旁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楼蒙路的那间就棚屋,夏天像锅炉,冬天向冰窟,刮风时,风从棚壁的裂缝中钻进来;下雨时,屋里到处是滴滴答答的漏水声,积水就在他们脚边流淌。如果风雨交加,棚屋就像一只波涛中颠簸的破船。整整四年时间,居里夫妇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第一年,他们共同从事新进书的化学分析工作,而且研究它的放射作用.不久,他们认为两个人分工合作的效率更高,居里先生试着确定新元素的特性,而居里夫人继续负责制炼提取.在这种分工中,居里夫人选择了应有男人来做的体力活,他独自一人搬运蒸馏器,倒出溶液,每天连续几个小时搅动在冶锅里沸腾的材料,溶液的气体刺激着他的眼睛和咽喉,毁损着他的建康.晚上回到家里,她总是精疲力尽的躺倒在床上,累得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神秘的新元素,似乎隐匿的很深,不想被人类认识,她行踪诡秘,千方百计躲避着向它逼近的探索者.但是它遇到的是一个世间最顽强的女人。居里夫人像一只勇敢的蚂蚁,奇迹般的搬开挡在她前面的一堆巨大的石头,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目标,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它坚定执著的脚步。
居里夫人认为,在这件旧棚屋中度过的这几年是她“一生中最好最快乐的时光”。虽然十分疲惫,但她总是兴致勃勃。对一个科学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创造和发现更令人兴奋呢?哪新的元素如同夜空中一颗时隐时现的星星,闪现着无比神奇的光芒,时时刻刻吸引着她,召唤着她来揭开它神秘的面沙。简陋的旧棚屋里,飞翔着智慧的精神。
陈静斋工作中时,居里夫妇很少说话。有时居里先生会离开自己的试验台,走到居里夫人身边,居里夫人停下手里的活,两个人站在床前,随便交谈着。他们的对话深奥莫测,有时却天真如童稚幼儿.他们的话题当然总是离不开那新元素一次,居里夫人问居里先生:“我真想知道它是什么模样,她的相貌如何.在你的想象中,它是什么形状?”居里先生用爱怜的目光端详着憔悴的妻子,轻声答道:“我向它会有很美丽的颜色。”
居里夫人艰辛的探索终于有了结果,那是一个奇妙的夜晚,居里夫妇悄悄走进那间棚屋,他们没有电灯,在黑暗中,他们看见了一簇一簇蓝色的荧光闪闪烁烁,又如天上的星星撒落在他们面前。这就是居里夫人苦苦寻觅而得的新金属,它们已被装进玻璃瓶,成为人类的俘虏。
这新金属,是镭。就是在这样一个简陋的棚屋里,居里夫人以她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科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二)血染的实验报告
一天下班以后,研究人员都走了,只有白发苍苍的卡尔?施密特先生还在实验室里。他仔细地观察锁在笼子里的南美洲毒蛇。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quán)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jù)的凶光。施密特仔细地观察着蛇的外形、活动特点,目的是和当地的蛇种进行比较。
他抓住蛇头把蛇拿出来,用针扎进它的皮肤,准备取一些血来化验。突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凶猛的蛇趁(chèn)施密特不注意,一口咬伤了他,殷〔yān〕红的鲜血从伤口流了出来。施密特拼尽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进笼子里,锁好。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zhī)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连忙抓起身旁的电话,却打不通,身边又没有别人,他想:“ 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他的头脑十分清醒。他摸到一卷绷带,把伤口包好,拿出实验记录本,心想:“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他把体温计夹在腋(yè)下,抬头看看手表,把每分每秒的感觉都写下来,像往常一样认真、仔细地记录着:“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淌着,脸上的肌肉不断地抽动。他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燥热,想喝口水……突然,他什么也听不见了,耳朵里像有什么东西在发出噪音,但他还是顽强地记录着:“睁开眼时,眼皮疼……快4个小时了……”
时间依然那样不紧不慢地走着,老人的伤口、鼻子和嘴开始淌出血来。他艰难地握着笔,一笔一画,像是用刀子在花岗石上雕刻那样费力地在纸上写道:“我已经看不见体温计了,情况十分严重……血从鼻子和嘴里淌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脑部开始充血了……”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这位可敬的老人去世了。他用生命做出的这份记录,成了研究被毒蛇咬伤后,人体对蛇毒反应的宝贵资料,使抢救被蛇咬伤的人的研究工作前进了一大步。
(三)斜塔上的实验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前喀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前喀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甚至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不轻易相信权威。他将每一事物都放在自己的感官和思索的考察之下。他是一个音乐师的儿子,但从小就对“天空的音乐”有兴趣。他父亲提到他时说,他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小星象家,说他常常眼里看见奇象,耳朵里听见异音。在学校里,当老师试图解说拉丁文的介词或意大利文的动词的重要性时,小伽利略的心已经随着他父亲买给他作为生日礼物的那个小气球而飞到天外去了。在游戏时,他制作了各式各样粗糙的像车、船、风车之类的小玩意儿。这些也就是他在每天步行中以异常敏锐的感官观察到的各种东西。
他父亲有自己的主意,他要侧利略去做一个服装商人。可伽利略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在那不讲科学的年代里,从事这一行,意味着一辈子的贫困和默默无闻。最后,父子两人妥协,伽利略进入了比萨大学学医。
背着别人,他仍一心一意地钻研他的数学,藏在他的希波克拉底和盖仑的医学教科书下面的,是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空闲时,他用自制的仪器进行实验。
他的教授们很快就风闻他的学习动向和实验活动了。他们很不赞成,认为一个学生要独立思考,这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异端。教授们宣布说,所有科学上的问题最后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无论何时,如果一个学生敢于对一条教条式的说法提出异议,教授只需引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就可以结束争论:导师已经指示过了。那就等因奉此,再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可是这儿却偏有一个青年学生,倔强到敢于用自己的实际观察来检验他的教授们的那些教条。这种狂妄行为必须加以制裁--为了大学的声名,也为了有益于他的灵魂。可是伽利略并不理会,他已经发现“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为了学好这种语言,他决意献出自己的一生。
伽利略的教授们拒绝发给他医生文凭,因此他就离开了比萨大学。这样,他成了一个人所共知的学医失败的人,一个“玩弄无用的数学的精神病患者”。可是,他玩弄数学的技巧,却在意大利一些知名的数学家,如基乌塞比·莫列提、克里土多浮若·克拉菲阿教父以及基乌杜巴多·德尔·蒙地等人中间,赢得了赫赫英名。伽利略曾经把自己的一些科学见解告诉他们,而他们也送给他一个“当代的亚里土多德”的光荣称号。
比萨大学的数学教授席位空出了,伽利略总算得到了这个位置——主要是由于别人不屑要它,因为年薪只有60土库提(约合现今65美元)。
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土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做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学生们听了他的讲课,不客气地嘲笑他。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他居然把亚里土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锡块、杠杆,圆形的、多角形的、平面的这样那样滑稽的玩意儿。不是吗,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玩具,是不可以作为严肃地研究宇宙秘密的工具的。“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胁说,否则,他们就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不会忘记。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土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综合拓展:
【诺贝尔名言】
1.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幸福……科学研究的进展及日益扩大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而存在于人类身心上的细菌也将逐渐消失。
2.冷酷无情的理智是一把除了捣毁之外毫无用处的锤子。它有时就像冷酷的心一样有害和可恨。
3.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中。
4.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
5.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
6.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7.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中国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社里以来,一致都不能有中国籍作家或得这个奖项。直到2012年,公国作家莫言以作品《蛙》敲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成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第一位得主。
【屠呦呦】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