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8课-莫高窟-万向思维

 类文拓展:

(一) 沙漠奇观

  夏天的沙漠,天气变化无常,形成了许多自然奇观。

  中午,我们用带来的面粉做成铜(tóng)钱般厚的薄饼(bǐng),放在沙面上,再覆盖上一层细沙。过了十多分钟,就嗅到一股浓烈的烤饼香味。刨开沙层,薄饼简直就像刚从烤炉里取出的一样,焦黄焦黄的,还均(jūn)匀(yún)地鼓起一层气泡。这一试验的成功,乐得大家又蹦又跳,说不出有多高兴。

  吃罢一顿有趣的午餐,饮水的要求开始变得迫切起来。

  正在大家盼水的时候,在目光能及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坦荡荡的“大湖”。“湖水”是那么清,能清晰地倒映出湖滨的树林、房屋,还有过路人的身影……这幅美丽的图画把大家都看呆了。有个同志揭穿了这个秘密,说这就是沙漠戈壁里常见的海市蜃(shèn)楼,这是因为地面温度高,空气稀薄而形成的一种光线折射,把远处绿洲的风光景色折射到沙漠戈壁上了。

  下午两点,沙漠的温度上升到摄(shè)氏(shì)40度以上,是沙漠最热的时候。这时,出现了一股股旋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各式各样的沙柱(zhù),它们在旋转,在移动,在神秘莫测地变化。有的近看似钢柱,远看如烟囱(cōng)在冒青烟,一会儿,什么都没有了,却出现了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接着又变成巨型的漏斗。再往后,又像是一大群蝌蚪在沙面上嬉戏,不一会儿又变成一把把张开的雨伞。这些千奇百怪的沙柱,几乎挤(jǐ)满了整个空间。

  太阳落到沙漠里去了。向导要我们快走,说在大沙丘上会遇到“恶鬼”吵闹。有个小伙子由于筋疲力尽,爬上沙丘便躺在平台边上休息,压得那流沙不停地往下滑,发出了一种拨弄琴弦似的“嗡嗡”声。

  大家都觉得很有趣儿,就学着那个小伙子的样子往下掀(xiān)动流沙。顿时,沙丘脚下已经不是“嗡嗡”的琴声,而是“轰轰”的震耳巨响,好像飞机在这儿盘旋一样。原来,所谓“恶鬼”吵闹,就是沙漠的这种“歌声”。这是极为干燥的沙粒冲撞摩擦而产生的沙鸣现象。

(二)巫峡赏雾

巫峡多雾,因而有人叫它雾峡。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这时,不由得让人想起《昭君出塞》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就那小路倔犟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时让人想起了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 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来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叉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的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连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 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好心的“神女” 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千万千万。 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三)五岳之首——泰山

             岳凤翔

  泰山,古称岱山,又名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境内。主峰玉皇顶海拔1 545米。在古代,因其峻拔的雄姿而为帝王所尊崇,被推为五岳之首,得到了“五岳独尊”的美誉;到今天,它又因雄伟的山势、壮观的景象和古老、丰富的中华文化积淀而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遗产。

  泰山自然风光壮丽而独特。它位于华北大平原东缘,耸立在齐鲁丘陵之上,山体厚重,山势峭拔,一向以雄伟著称。

  登泰山有南北两条路,南路直迎正面而上,便捷但陡峭。从中天门向上至南天门,高400米,有1 594级石阶,这就是著名的“十八盘”。“十八盘”是泰山的著名险道,当地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民谚(yàn),说明了它的险陡曲折;加上山顶山腰常有烟云缭绕,所以它又获得了“天门云梯”之称。“危岩森壁垒,盘道上天梯”,郭沫若的诗句便是对这壮美盘道的赞誉。

  进南天门,通过一条“天街”,便到了泰山极顶玉皇顶(又称天柱峰)。在这里,游人自然会联想到唐代大诗人杜甫(f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李白“凭崖望八极,目尽长空闲”的名句。纵目四望,无限风光尽在眼底:众山似丘,大河如带;云雾飘忽足下,泰安古城恰似一个棋(qí)盘闪现;时近黄昏,西望晚霞如胭(yān);凌晨时分,东眺旭(xù)日喷薄而出———这就是岱顶的黄河金带、云海玉盘、晚霞夕照、旭日东升四大自然奇观。此外,泰山还以奇松、异石闻名。

  泰山上下,古雅、传奇的历史建筑比比皆是:有岱庙、孔子登临处、石坊(fāng)、岱宗坊、王母池、普照寺、万仙楼、经石峪、壶天阁、中天门、云步桥、五松亭、南天门、碧霞祠(cí)、玉皇顶等等,还有镌刻于崖壁石上的数不胜数的诗、文、题字。其中岱庙和题刻是泰山辉煌文化的代表。

  岱庙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城北,是历代帝王封禅、祭(jì)祀(sì)的地方。唐代以前就已颇具规模,后又历经扩建、重修,形成了占地9.66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庙内古柏参天,其中有5株传说为汉武帝栽植的汉柏,老枝丫杈,苍劲挺拔。庙中存有珍贵碑碣(jié)151块。

  但就被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天然博物馆的整个泰山题刻而言,岱庙里保存的石刻还仅仅是一小部分。在泰山的一处处古建筑中和一道道山路两旁,碑碣和摩崖石刻数以千计,仅从岱庙至岱顶的山道一带就有823处。这些题刻,时间上,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到近代,代代都有;内容上,有“峻极于天”、“置身霄汉”等简短题字,也有赞岱岳之雄美,颂祖国河山之壮丽和民族精神之伟大的长篇铭文。泰山题刻这一独特文化景观,赋予了泰山在我国乃(nǎi)至世界名山中的独特地位。

泰山因其雄伟壮丽、气势磅礴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崇高的象征。

     (四)兵马俑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西安以东30千米的临潼。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潮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武士俑高1.8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筒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兵车俑则分为驭手和军士,驭手居中而立,驾驭着战车,军士分列在战车两侧,保护着驭手。

  弓孥手个个张弓搭箭,两眼盯着前方,或立或跪,随时准备将利箭射出去。

  马俑和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同意天下做殊死搏斗:有的紧握双拳,勇武干练,好像随时准备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进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

  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的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得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爱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综合拓展:

赞美敦煌的古诗

敦煌乐
  年代:【明】 作者:【杨慎】
  角声吹彻梅花,胡云遥接秦霞
  白雁西风紫塞,皂雕落日黄沙
  汉使牧羊旌节,阏氐上马琵琶
  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