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读书要有选择
杨红樱
当我们在新华书店或图书馆里,看到那一排又一排图书的时候,你是否会有一种如入“书城”的感觉呢?是呀,在我们的一生中,有多少书在等着我们去读哇!可是,要读完所有的书是根本做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对读物进行认真的选择。
我们小学生可以选择哪些读物呢?
第一,可以选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已有定评的古今中外名著。这类书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艺术水准。读了这些书,我们就能很形象地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什么样的感情才是美好的……在得到精神陶冶的同时,我们还会明白,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真正出色的文章。
第二,可以选读一些名人传记。领袖人物、爱国先贤和科学家的传记,会向我们展现他们成长的足迹、奋斗的历程和光辉的业绩;展现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执著的追求。这类书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作出巨大贡献,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这些人物的传记,我们也仿佛是在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思想,这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三,可以选读一些科普类的书。这类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既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启迪智慧,帮助我们插上幻想的翅膀,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此外,还可选择一些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这些都是最好的“无声老师”,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就可以随时向它们“请教”。
选择什么样的读物,往往因人而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读物。当然,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是可以通过读书来培养的。一般说来,一个人兴趣越广泛,读的书越多,他的视野就越开阔,也就越能增强自己的才干。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飞速发展,我们应该通过有选择地读书来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
选择读物,还可以多向老师或父母请教,或征询读过这些书的同学的意见。
选择合适的读物是一种本领。掌握了这种本领,就能帮助你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更多的好书,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这件事也许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也许就是你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他边读报纸边烧菜,报纸还没读完,焦味却已充溢房间——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回答是肯定的。爱读报纸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假使这一天没有看报,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可真算是养成读报的习惯了。有位名人说得好:“读报这件事,对于千百万人来说,几乎和吃饭一样必不可少。”
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呢?惊天动地的新闻,回肠荡气的故事,是不会天天有的。不过,形形色色的消息,五花八门的知识,同样会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世界天天在变化,社会天天在发展,新人新事新科技层出不穷。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使你有新的感受,给你新的启发。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怎可一日不读它呢?
那么又该怎样读报呢?过去一份报纸一般有4至8个版面。如今,社会信息量比过去明显增大,有的报纸已达到或超过32个版面。每个版面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一个人读自己喜爱的报纸,时间一长,各个版面的分工自然也就熟悉了。经常读报的人都知道,我们并不需要每天去细读每个版面。拿到报纸,我们可以先扫描式地将重要新闻和主要标题过一过目,然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细读一番。
看报也要讲究文明。如果是看集体或别人的报纸,看完后都应该想到还有人要看,所以要稍加整理,并放在一定的地方。另外,看完后最好去洗一洗手,以免沾染油墨污垢。
忠实的读者因经常读报,不仅乐趣无穷,而且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有的人因此而走上成功之路。毫无疑问,报纸是千百万人终身的良师和益友。
勤读报,会读报,你就会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这样的好习惯,我们从小就应该养成。
(三)精读与略读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我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因此须要精读。
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对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还须要学会略读。
略读就是大略地读。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略读又是精读的基础。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怎样进行略读呢?
如果面对一大堆读物,我们可以将每本书的内容提要、前言、章节目录等很快地从头到尾看一遍,这样就能大致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和应用范围等。对一本读物来说,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以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必逐一探究每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指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
为了提高读书速度,略读通常采用默读的方式。
当然,略读也并不是读完了事,每次略读完毕,也可以回想一下所读的东西,最好用简炼的语言概述一下读物内容。
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四)忆读书
冰 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读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钱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得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综合拓展:
【查字典儿歌】
读书莫放“拦路虎”,
勤查字典生字无,
扫除障碍读流畅,
诵文识字好处多!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1.“不动笔墨不读书”——学会做读书笔记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①圈点勾画。在书的重点、难点或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
②写批语。阅读中,在书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或体会。
③做摘录。摘录书中的重点句,名言警句,历史典故,优美的词语或段落等。
④列提纲。把文章的提要写出来,概括出基本内容。
⑤写心得。随时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或有感而发,或加以指摘,或补充论证。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多朗读多背诵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古人读书特别强调要有“朗朗书声”。 多读多背,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青少年时代记下来的东西,一定是我们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3.“学而不思则罔”——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书时要思考。读书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立意主题、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