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千锤百炼为一“绿”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以才华横溢、博学多闻而盛誉于世,但他在王安石面前却丢了不少丑。
一次,苏东坡去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未遇。偶然发现其书桌砚台底下医着一首未写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想:“只有秋天才刮金风,金风起处,群芳尽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么花瓣四处飘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尽,铸成大错 啊!”于是,他挥笔续诗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拂袖而去。
王安石见到东坡续诗,暗自忖道:“真是少见多怪!”决定给苏东坡一点小小的惩罚。他建议皇上将东坡调任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东坡到任后,不理政事。一日他和好友陈季常到后花园赏菊饮酒。这天正是刮了几天大风之后,园中十几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没有了。只见满地铺金,落英缤纷,东坡一时瞠目结舌。陈季常问:“你见菊花落瓣,怎么这样惊诧呢?”苏东坡叙述了在王安石府中改菊花侍一事,好友大悟。苏东坡不禁感慨万分。
“去年我刚被贬谪来黄州,我还以为是荆公恨我揭了他的短处,公报私仇,谁知这不是王荆公之错,而是我锗了。这事给我的教训太深了:凡事要谦虚谨慎,千万不可自恃聪明,随便讥笑别人。”
【名人炼字的故事】
给诗加“腰”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苏小妹说:“兄长的‘摇’‘映’二字,确实写出了柳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山谷公的‘舞’‘隐’,要略胜一筹。因为‘舞’是模仿人的动作,把柳的姿态反映得更加形象;‘隐’是夸张写法,使月的皎洁更加突出。而我要说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听了,一起鼓掌称赞。
苏小妹的“扶”字和“失”字,好在“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所以比黄山谷的“舞”更生动得体。“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有《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人称之为“柳河东”、 “河东先生”。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有《河东先生集》。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北宋庆历五年(1045),被贬以左迁知制诰知滁州。他任知滁州时,作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使二亭闻名于世。使滁之山水得欧公之文而愈光。熙宁五年(1072)七月二十三日病故。赠太子太师,谥文忠,葬于开封府旌贤乡。有《嘉祐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元丰二年(1079),其兄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他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不准,牵连被贬,监筠州盐酒税。元丰八年,旧党当政,号“颍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嘉祐进士,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庆历进士。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后人亦以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有《元丰类稿》。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所作《审势》《审敌》《广士》《田制》等文,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土地兼并、官僚特权等颇为关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有《嘉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