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最后的姿势
2008年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他出去散步,然后早早的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是为集体着想,是为国家着想……”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的深凹下去 ,血肉模糊,身下死死的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的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我们身上。”获救的同学这样回忆。
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在学生们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二)“泰坦尼克”号沉没记
凌晨2点05分,最后一艘救生艇放到海面上。1500多人,绝大多数是男人,绝望地站在甲板上,眼望着他们的妻子儿女坐在救生船上,消失在冰原之中。
菲利浦拍发起新的呼救信号:“sos,sos,sos,‘泰坦尼克’号船头迅速下沉……sos……”“泰坦尼克”号是世界上第一艘发出sos信号的轮船,从此,海上呼救信号便改成了sos。
船上的管弦乐队一直站在甲板上,若无其事地演奏着乐曲,开始演奏爵士乐,后转而演奏《伦敦德里的空气》和赞美诗《秋天》这两首曲子。
“泰坦尼克”号显然维持不了多长时间了。冰冷刺骨的海水漫上船头,冲进舱室人们纷纷跳下甲板,游向在周围徘徊的救生艇。还有许多人跑向翘起的船尾,只有这个地方还没有被浪打湿,聚集在这儿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想在这毫无生还希望的甲板上再多活几分钟。
2点10分,“泰坦尼克”号的船头已沉八水中,船越翘越高,又有一些人跳入海中,但大多数人依然留在船上,勇敢地面对死亡。史密斯船长把船旗卷起来,塞进口袋,坚定不移地站在瞭望台上,誓与轮船共存亡。这时,乐队改奏起圣歌。船上仍然灯火通明。
2点15分,菲利浦发出最后一份电报:‘泰坦尼克’号致电各船:发动机房进水,锅炉被淹没……CQD-CQD-SOS-SOS……”
突然,一声巨响,锅炉爆炸了。“泰坦尼克”号猛烈地震动着,船尾几乎直立于海面。一分钟后,船上乘客和船身一起迅速地滑入平静的大海。百万富翁和贫苦移民一道葬身大海,最终成了平等的人。“泰坦尼克”号从撞上冰山到最后沉没,一共历时2小时40分钟。
救生艇上的人们眼睁睁地看着“泰坦尼克”号沉没;海面上到处都是呼救的人们,其中一些人被救生艇救起。船沉前来不及放的那两只帆布筏,此时与船脱开了,有些人幸运地爬上来,在海面上漂浮着。
一小时后,“卡帕西亚”号出现了,船长命令发射火箭,用信号告诉幸存者,它即将赶到现场。这艘勇敢的旧轮船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度时赶到出事地点,救起了713名幸存者。这一英雄业绩将名垂航海青史。
最终醒悟的“加利福尼亚人”号在天放亮时才赶到。“卡帕西亚”号将遇救者送往纽约市,让“加利福尼亚人”号留下来继续寻找幸存者,结果却一无所获。
在这个悲惨的夜晚,一共有1522人丧生,绝大部分男子汉都表现出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精神,但也有一些贪生怕死之徒。陆军少校阿奇博尔德·巴特在一些男子企图挤上救生艇时,掏出手枪,大喝一声:“谁敢上就毙了谁!”他后来是高唱歌曲沉入水中的。
法国人纳瓦特利尔没告诉妻子就独自带两个小儿子上了“泰坦尼克”号,遇难的当晚,他把两个儿子送上救生艇,自己却与“泰坦尼克”号同归于尽。两个孩子得救后无人知道他们是谁家的孩子。他那住在巴黎的妻子,并不知道丈夫把孩子带到哪儿去了,直到后来从报纸上认出两个孩子的照片。几个星期后,孩子们才回到母亲身边。这无疑是一个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
可是,银星轮船公司总经理布鲁斯·伊斯梅却是个怕死鬼。当最后一艘救生艇放下水时,他不顾一切地跳了上去。他虽然从死亡中逃了出来,却永远生活在人们对他的羞辱与咒骂之中。
“泰坦尼克”号巨轮是那个时代的一座丰碑。它的沉没,对当时的航运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然而,人们在灾难中所表现的悲壮精神,却在人类灾难史上树立起另一座丰碑。那是何等惊心动魄而又催人泪下的场面:在生死存亡之际,人们既惊慌又秩序井然,既胆怯而又英勇忘我;船员们恪守岗位,电气工程师始终让船上灯火通明,水手们始终在设法堵塞漏洞;男人们站立在甲板两旁,让妇女儿童登上救生船,而自己则冷静地等待着死亡;乐队演奏着优美乐曲,直至与巨轮一起被大海吞没……
80年过去了,这座丰碑仍将在死难者家属及幸存者心中永存,在全人类心中永存,并将永远激励人们在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惧、英勇抗争,直至夺得最后胜利。
(三)我的战友邱少云
李元兴
敌人控制的“391”高地,像一颗毒牙,揳入我们志愿军的阵地。我们准备在黄昏时分发动突然袭击,拔掉这颗毒牙,把战线往南推移。
那一天,天还没亮,我们悄悄摸进“391”高地下面的山坳,潜伏在一条比较隐蔽的山沟里。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说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很容易发现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我看了一下前面,班长和几个战士伏在枯黄的茅草丛里。他们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作伪装,猛一看去,很难发现他
们。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
我们的炮兵不断地轰击敌人的阵地,山顶上腾起一团一团的青烟。敌人前沿的地堡一个接一个被掀翻了。看着这种情景,我只盼望天快点黑,好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到了中午,敌人突然打起炮来,炮弹一排又一排,在我们附近爆炸。显然,敌人已经感觉到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太安全了,可是没有胆量冒着我军的炮火出来搜查,只好把看家的本领“火力警戒”拿出来了。
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火苗子呼呼地
蔓延,烧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的响。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这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的敌人发现,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的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我的心绷的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黄昏时候,漫山遍野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口号:“为邱少云同志报仇!”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勇猛地冲上“391”高地。敌人全部被我们歼灭了。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52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