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农夫与蛇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正在冬眠的蛇,误以为其冻僵了,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那蛇受了惊吓,被吵醒了。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因为自卫的本能,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农夫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农夫临死的时候懊悔地说:“我欲行善积德,但学识浅薄,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
这个故事是说,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是不会改变的。
在没有知道别人身份,不知道别人心底是否真诚的情况下,不要随意轻信别人,坏人不会因为你的热心而感动。我们应谨慎小心,但不要吝惜给好人的帮助。
(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红军指挥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部队断粮了还可以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部队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自己的大骡子上。这匹从江西出发时就跟随彭德怀的大骡子,一路上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背上都堆得像小山似的。有时彭德怀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吃不上。”说着,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些,悄悄地塞进大黑骡子的嘴里,一直看着它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了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回答道。
“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彭德怀的话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后也急忙围拢 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呀!”
彭德怀深请地望着拴在不远出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解决吃的,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流者眼泪对彭德怀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彭德怀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革命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来吧!”大家在请求。
彭德怀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拍者大黑骡子的脖子又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彭德怀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
20分钟过去了,没有谁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了什么,集体嘶叫了几声,又默默地低下了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彭德怀双手叉在要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6匹牲口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了它们,大家都闭上了眼睛。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漫漫征程,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声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三)惊弓之鸟
战国时, 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更羸并没有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只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本事!”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后来用“惊弓之鸟”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四)空城计
那是蜀后主刘禅统治年间的事。诸葛亮在整顿好内政以后,兴师北伐,智取天水、南安、安定三城,震动关中。魏主曹睿急令司马路领兵离长安出关破蜀,司马懿荐举名将张郃为先锋一同征进。
司马懿引20万军出关下寨。他知道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他估计诸葛亮北伐,定从此进,乃与张郃领兵奔街亭而来。
魏军出关的消息,早有细作报告诸葛亮。在军中会议上,诸葛亮说道:“今司懿路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说完,他略停片刻,扫视了一下左右众将,问道:“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自告奋勇,愿肩此任。诸葛亮对他交待了有关事项后,让他写了军令状呈上。诸葛亮拨与2.5万精兵,又令一向谨慎的上将王平相助,并吩咐道:“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诸葛亮唯恐二人有失,再拨1万兵马给高翔,令其在列柳城屯兵扎寨,一旦街亭危急,可引兵救之。又命大将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后屯扎,准备随时接应街亭。
部署完毕,诸葛亮乃吩咐赵云、邓芝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他则准备亲率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
谁知马谡到了街亭,看了地势,不顾诸葛亮的嘱咐,也不顾王平的坚决反对,竟然不在五路总口下寨,非要在旁边的山上屯军,只分5000兵马与王平离山10里下寨。
司马懿领兵一到,见此情景,乃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切断蜀军水源。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自料守在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向西逃奔。王平、魏延虽闻讯赶来救援,又遇伏兵,加上列柳成又失。王平、魏延、高翔等只好退到阳平关。
司马懿本想去夺阳平关,但恐中了诸葛亮之计,乃下令:“竟取斜谷,向西城而进。”这西城虽是山僻小县,但却是蜀兵屯粮之所,又是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交界处,若是此城失去,三郡也就难保了。
再说诸葛亮在祁山寨中,忽有探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诸葛亮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为挽救危局,他急忙命令关兴、张苞各引3000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作为疑兵;又令张翼先引军去修理剑阁栈道,以备归路;再传密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准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领兵伏于山谷中,断后掩护;还派心腹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要他们皆迁入汉中。
分拨已定,诸葛亮自引5000兵退向西城搬运粮草。就在诸葛亮刚到西城不久,忽有10余骑飞马报说:"司马懿引大军15万,望西城蜂拥而来。"
情况万分危急!当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5000军,已分走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人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一消息,尽皆失色。诸葛亮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往西城县杀来。诸葛亮立刻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如有妄行出人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20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传令完毕,诸葛亮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就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赶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逐止住三军,自己飞马上前,远远望之。果见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20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毕大疑,便来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往北山退却。途中遇到张苞、关兴伏兵袭击,只得尽弃辎重而去。
这就是为人传颂的“空城计”。后人曾有诗赞道:“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