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唱脸谱

类文拓展
(一)《天仙配》黄梅戏
  七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
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合唱: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七女:今日回家身有喜, 笑在眉头喜在心里,娇儿生下地两眼笑眯眯,董郎欢喜我也欢喜,谁人不夸我好夫妻。
  七女:父王命我回
天庭,晴天霹雳起灾星!我愿做凡人不做神,要我回去万不能,我再把难香来烧起,拜求大姐快来临!
被父王打入天牢难脱身,特命仙鹤来送信,她叫我自作主张自安顿。
  父王二次把旨明,万把钢刀刺在心。捉拿七女我不怕,伤害董郎万不能!左难右难难坏了我,我对董郎怎吐真情。
  衣衫虽破有人补,胜似当初单身汉。今日夫妻回家转,人人夸说娘子贤。
  七女:董郎前面匆匆走,七女后面泪双流,他那里笑容满面多欢喜,哪知道七女心中有无限忧愁!今日他衣衫破了有人补,又谁知补衣人要将他抛丢!我心中只把父王恨!何不让我夫妻同到白头?!
  董永:龙归大海鸟入林,董永今日回家门哪,当初上工我是单身汉,今日回家两个人。夫妻双双回窑去,朝朝暮暮不离分。
  抬头只见槐荫树,不由我董永喜在心,我二人成婚多亏你。深深拜谢大媒人!
  董永:从空降下无情剑,斩断夫妻各一边,说什么夫是凡人妻是仙,既与我成婚就不该上天!
  土地神,土地神,当初你是主婚人,今日她要上天去,你……你为何不来显神灵!
  哑木头来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成婚之日你为媒证,今日你为何   老红媒,不把娘子  不把娘子留!
  七女: 恩爱夫妻难割舍,
  董永: 娘子不能把我丢,
  七/董:董郎夫  娘子妻啊!
  七女:
午时三刻就要到,
  董永: 拼死我也不放手!
  七女:董郎昏迷在荒郊,哭得七女泪如涛。你我夫妻多和好,我怎忍心董郎夫啊…… 将你丢抛将你丢抛!为妻若不上天去,怕的是连累董郎命难逃。
  树上刻下肺腑语,留与董郎醒来瞧,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啊,董郎夫啊……把子来交,把子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
  合唱:来年春暖花开日,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不怕你天规重重活拆散,天上人间心一条,天上人间心一条。
  七女声催得众姐姐回宫转,我再把我再把董用永看一番。
  董永
卖身葬父去受苦,再回寒窑待何年。
  七女我看他忠厚老实长得好, 身世凄凉惹人怜。他那里忧愁我这里烦闷,他那里落泪我这里也心酸。七女有心下凡去,又怕父王戒律严,我若不到凡间去, 孤孤单单到何年。拜谢大姐好心肠助我下凡赠难香辞别大姐到人间去
  大姐但愿她夫妻恩爱日月长。
  七女霞光万丈祥云开,飘飘荡荡下凡来,神仙岁月我不爱,愿做鸳鸯比翼飞,愿做鸳鸯比翼飞。
(二) 豫剧《花木兰》选段 《 谁说女子不如男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谁说女子享清闲?
男子打仗到边关,
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
夜晚来纺绵,
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儿干,
这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
你要不相信(哪),
请往身上看,
咱们的鞋和袜,
还有衣和衫
这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哪啊)。
有许多女英雄,
也把功劳建,
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
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三) 走进京剧  
     原来我一直以为京剧只是依依呀呀喊,再往脸上瞎涂一大堆五颜六色颜料,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京剧。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亦称“京戏”“国剧”“皮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京剧,又叫,“京戏”、“平剧”、“国剧”,它是中国传统名剧,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北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道光以后,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员程长庚以唱徽音、二黄着称,随着湖北汉调演员余三胜等进京搭入徽班,又带来被称为“楚调”的湖北西皮调,促成由徽调与汉调合流的“皮黄”唱腔的形成。京剧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