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满江红·送李御带                   
                               (宋)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二)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故事一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
 
             故事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是呀,我们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小就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坚持不懈,勤奋学习,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才有真正的人生意义!
    理想是心中最深处永远惦记的一件事,也许是出生于
和平年代,成长于和平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考验,没有经历过腥风血雨的洗礼,没有经历过动荡不安的岁月,比起我们的祖辈父辈,我们似乎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少了一些指点江山的雄心壮志,少了一些大干一场的豪情气概。有的人对待读书带着浓重的功利色彩,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获取高学历,获取高学历就是为了谋求好工作,谋求好工作就是为了拿到令人羡慕的薪金。至于个人的理想抱负,那似乎是不合时宜的问题。
    可是,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难道就仅仅在于获取物质上的满足吗?人活着总该有点精神,有点追求,有个理想,有个目标。这个理想不是非得建丰功,立伟业,但应该让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和认可。一个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他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一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生命的质量和生活的高度。有了理想和追求才能让人在黑暗中找到方向,在困顿时拥有动力,在迷茫无措时看清脚下的路。
   人作为生命个体,总不可避免有走向消亡的时候,只有精神可以留存。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远大理想看作自己前进的旗帜,清醒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活出生命的精彩!
                               (三)  仰望屈原
                                              夜铭
(这篇文字被丢弃在了时光之河里,载他的纸船有些溃烂了,我不想眼睁睁看着他追随纸船的沉没,从此被锁进永恒的死亡。所以我建了这座墓碑,让他的灵魂照亮长久些。我会在有生之年里前来祭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我看来,屈原是想以一件净出于清溪的白衫裹身,光着脚丫,义无反顾的蹚过他身处的整个浊世的混水。一路上,他力保白衫不染,在一大片茫然里想像着明天。
太阳驱散了天边的乌云,恶臭的潮汐褪去。遍地肥沃的淤泥下嫩绿的小草拼命探出身来,把一段含在芽里的芬芳放飞。
那时,他终于可以把自己疲倦的身躯放下,安详听楚国的百姓们欢唱他们热爱的楚地歌谣。
就这样他年复一年走着,不管脚下有多疼,周身有多冷。他把香草美人写成“离骚”“九歌”“湘夫人”,捧在胸前,最后递给世界。而他自己从来没有抵达过明天。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让我悟到道德是纯白色的,道德是一场尚未落地的雪,洋洋洒洒在青天中飞舞,让我愉悦抬头欣赏。
屈原他自己是一场下在战国末年的雪,在昏聩的楚国王宫上空密密落下,飘进大殿里。楚王正拥搂着三妻四妾,专注听佞臣的鬼话。张仪站在一边察言观色,谋划着齐楚离纵。
风雪开始了呼啸,狂风卷涌起的朵朵雪花纷纷牺牲在薰香紫雾里。小人们颤抖起来;张仪退后一步,蹙眉相对;娇蛮忸怩的怀王一阵瑟缩,呵斥着下令,将殿门掩上。愤怒的雪花被关在了门外,被关在了楚国的败政之外。屈原被流放了。
屈原也是一场下在民间的雪,雪花是他被冷世凝冻的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道德并不高寒,一切都是为了楚国的百姓。所以他要楚国兴盛,哪怕被流放到荒蛮之地也从不放弃希望。他搜集民间的歌谣,再一次被老百姓的淳朴善良所感动,设想着冲杀回远方的寒宫深阙,把黎民的疾苦诉给昏庸的君王。
可是屈原错了,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予了楚天子。“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他盟誓九天要效忠楚怀王。可是现实中的“灵修”不过是一个才能不及中人,看不透世上混沌,躲不过意气冲动的庸人。最致命的,他不能心系苍生。这样的人又如何能专心理政,使国家兴盛,百姓安乐呢?
楚国将亡时,屈原还在第二次流放途中。希望彻底破灭了,屈原以他圣洁的躯体尊贵了汨罗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屈原化作了殒身汨罗江的雪花,永远的住在了他深爱着的这片土地上。他的愿望要随着这江水继续一意东去。现在,他不会在权谋中眩晕,他不必在欺罔里负伤。他的理想已被时间催变为励人的信仰。他正直的单纯,单纯的高尚。在那个时代里,他曾经是那么孤独,他是那片天空中仅有的一颗星辰,是那个黑夜里唯一的一盏烛火。
屈原曾经想用一己的肩膀把这样一个纯净的世界扛起,这是何等的勇气?可是后来人却怕了,再没有人敢不变心从俗,一生以信仰为食粮。且不知,若是再多几个诗人,再多几个勇者,事情的结果就会改变,正义终会得以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