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7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民族英雄戚(qī)继光

佚名

    明朝嘉靖(jiājìng)年间,日本海盗(dào)经常在我国浙(zhè)江、福建沿海一带烧杀抢掠(lüè),无恶不作。老百姓十分痛恨他们,管他们叫倭寇(wō kòu)。
  当时,有个叫戚继光的将领,看到倭寇横行,百姓受苦,朝廷腐(fǔ)败,非常愤慨(kǎi)。他决心招募(mù)农民、矿工,组织军队,抗击倭寇。招兵的布告刚一贴出,就有很多人前来报名。戚继光组建的军队很快就发展到三千多人。这支军队经过威继光的严格训(xùn)练,纪律(lǜ)严明,战斗力很强,人称“戚家军”。
  打仗的时候,戚继光总是身先士卒(zú),冲锋在前。士兵们见主将这样勇敢,斗志倍(bèi)增,奋不顾身,杀得倭寇东逃西窜。有的倭寇一边逃跑,一边抛撒抢来的财宝,想用这个办法阻挡后面的追杀。可是,戚家军官兵对金银珠宝连看都不看一眼,一心杀敌。就这样,戚家军军威大振,令倭寇闻风丧胆。
  戚继光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智谋(móu)。有一次,进犯福建的倭寇占(zhàn)据了一个小岛。小岛和海岸之间有一片浅滩。涨潮时,浅滩没入水中,小岛四周一片汪洋;落潮时,水退滩出,又是一片泥泞(nìng),人马一踏上去,就会陷进烂泥里。倭寇以为占据了这样险要的地形,绝对安全。戚继光仔细察看了地形后,命令士兵每人准备一捆干草,在一个大雨滂沱(pāngtuó)的晚上,坐船来到小岛附近。趁着落潮,他们把准备好的干草扔到烂泥里,铺成了一条路,奋勇冲上小岛,不到半天工夫,就把倭寇全部歼(jiān)灭了。
  还有一次,正值中秋节,城中主力部队正外出作战,倭寇又趁机进犯。戚继光就让全城百姓,用绳子拖着石头满街穿行。倭寇听到城中轰隆轰隆作响,以为是千军万马正在调防,吓得掉头就跑。
  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huàn)。

郑 成 功

佚名

民族英雄郑成功是福建省南安县人。
  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当时,郑成功驻军厦门。一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一座山头,临风眺望。郑成功指着东南方向问卫兵:“那是什么地方?”卫兵说:“是大海。”“大海那边呢?”卫兵说:“是宝岛台湾呀!”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郑成功在厦门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郑成功在一群将领的簇拥下,站在船楼上四处瞭望。这支在滔滔海浪中前进的庞大舰队,前后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郑成功看到自己亲手训练的海军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荷兰侵略者凭借高大坚固的铁甲舰和舰上的大炮,企图负隅顽抗。英勇的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将敌舰团团围住,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原来是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那艘敌舰被炸成许多碎片,飞向天空。敌人惊恐万状,敌军舰队乱作一团。郑军官兵乘势用钩子钩住敌舰,一个个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台湾同胞听说郑成功的军队到了,个个喜出望外。他们把粮食、海鲜、蔬菜和茶叶送来慰劳郑军官兵。高山族的酋长特地送来了鹿皮和兽肉,要见郑成功。郑成功赠给他们绸布和烟草,表示谢意。街头巷尾,鞭炮之声不绝,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后,大力发展生产。他派人把汉族农民用的犁、耙、锄、镰刀等农具,送到高山族弟兄手里。高山族弟兄逐渐学会了农业生产的新技术,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从祖国内地来到台湾的,有不少爱国的读书人,郑成功让他们办起了学校。他还规定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这样一来,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融洽了。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文天祥

晓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脍炙(kuàizhì)人口的诗句,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这正是他那炽(chì)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的真实写照。
  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蒙古贵族向南宋发动进攻和南宋政权日趋(qū)腐朽的时代。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在文天祥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种下了爱国的种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1271年,蒙古汗国改称大元,并在之后的四年中,大举南侵,先后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南宋的许多文官武将贪生怕死,不是弃城逃跑,就是不战而降。—时间,朝廷内外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时刻,在江西赣(gàn)州做地方官的文天样,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作为军饷(xiǎng),征集义兵组成勤王军,投人到轰轰烈烈的抗元斗争之中。但是,他的起兵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悲观地认为元军来势凶猛,文大祥带的兵都是临时招募来的,这不是赶着羊群去和老虎斗,白白送死吗?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果然,许多军民闻风而起,有的来投奔文天祥,有的则在各地起兵,互为声援,抗击元军的力量—时声势大增。
  然而,勤王军尽管士气旺盛,却缺乏训练和作战经验,与骁(xiāo)勇善战的元军相比,战斗力相差甚远;再加上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抗元斗争头败了。
  1278年.文天祥不幸被俘(fú)。被俘时,他服下冰片,想以死报国,然而却未如愿。投降元军的张弘范前来劝降,文天样严词拒绝道:“只求一死,别无他言!”张弘范又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他却以《过零丁洋》一诗作为答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这诗中铿锵(kēngqiāng)有力的诗句,体现了文天祥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气魄,也表达了他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这首诗是决心书,又是宣战书,它告诉人们:文天祥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
  1279年12月,南宋灭亡了。张弘范洋洋得意,在庆贺宴上劝文天祥:“国家已经亡了,忠孝之事你已经尽到了。只要你像对宋朝那样对待大元,大元的宰相照样由你当。”又说:“宋朝已经亡了,你再慷慨殉(xùn)国,有谁来给你写书立传呢?”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样无比蔑视,他坚定地问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张弘范劝降的阴谋破灭了,只好把文天祥押(yā)送到元朝的首都——大都。
  元朝统治者想利用文天样的影响来笼络人心,借以缓和各地人民抗元斗争的形势。他们费尽心机找来说[shuì]客,以高官厚禄(lù)为诱饵(ěr)继续劝降。但在文天样的凛然正气面前,他们都哑口无言,最后灰溜溜地走了。
  元朝统治者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满身的刑(xíng)具,关押在一间阴冷的囚(qiú)室中,企图使他屈服。但是,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yē)?”三年牢狱生活的折磨,始终没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见文天祥软硬不吃,又听说不少地方有营救文天祥的举动,恐日久生变,决定要杀他。1283年1月8日,元朝皇帝试图作最后的努力,亲自劝降,文天祥说:“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第二天,文天祥就被元朝统治者杀害了。
  文天祥离开我们已经七百多年了,但是他的浩然正气,却千秋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