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1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成长的桥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关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子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你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没有插销了。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浇油,落地的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猾”。    

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有力、平稳而又焦急、搀杂着心痛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惊喜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研究生。 
    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知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懵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只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女孩要独立

秦文君

    人都是要长大要独立的。记得十四岁那年我初次离家,参加学校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学农,也就是住在远郊的农民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那时我怯怯的,有点像躲在松林里探头探脑的小松鼠,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害怕。然而期满归来时,心里就有了点底气,我还特意去照相馆拍照为证,在照片上,我的神态有点老到,仿佛一个有阅历的人。我将它视为珍宝保存在厚厚的相册里,因为它是一个至尊的见证,记载着一个女孩的初次独立,并且预示着后面尾随着许多充满荣耀的词汇:羽毛渐丰、小荷露尖,青春年华……
  后来我做了母亲,我很爱我的女儿小鸟,但却明白无论母女之间如何情深意切,我们仍然是两个独立的人。小鸟四岁那年,组织上顾及我繁重的写作任务,拨了一个寄宿幼儿园的名额给小鸟。那个幼儿园有草木葱郁的大花园,木梯子上铺着热烈的红地毯,一切都很完美。临行的那天夜里,我在灯下给小鸟准备行装,在她的小衣服小被子上绣着名字。忽然,我扔下了针线,泪如泉涌:一个女孩小得连自己的用品都无法辨认、看管,那她如何表达心意,如何维护爱和尊严呢?独立是要有长长的准备的,是一种积淀后的崛起。终于,我们放弃了这个名额。
  一晃,小鸟升中学了,被一家寄宿制学校录取,我再次为其准备行装,看着她六神无主,我便把她所爱的物品通通装进行李,我其实是个重视精神生活的人,但我永远认可物质往往会对人产生奇效,对于一个走人陌生环境的女孩,携带的爱物能够慰藉她的心。临行前,小鸟在我的厚相册里翻弄着,说要带一张妈妈的照片,我怂恿她带我学农归来的独立照,可她拒绝了,选了一张我穿便装、笑容安详的照片贴身装着,还说:“这张才像我心目中的妈妈!” 她不知道我如今的这份安详是如何获取的。
  小鸟住校的第一个月里,频频向我诉苦:半夜睡不着,伸手找不到妈妈;女浴室的门坏了,洗澡时门会突然洞开;去学校的小卖店看看,因为她是个理性花钱的孩子,迟疑着比较价格,结果被店员斥责;就连钥匙圈坏了这桩小事,也会成为她独自流泪的借口。她在电话里哭泣,说感觉到离妈妈越来越远,她想放弃独立。
  我说小鸟你必须试着解决这些事,至少试一试,万一解决不了,你再打电话给我。挂断电话后,我整天都守着电话机,一旦有朋友的电话进来,我只能三言两语,说我正在等一个最重要的热线电话,稍候再打给他们。确实,眼下我最大的心愿是帮助一个女孩站起来,独自迈出第一步。
  小鸟的求助电话迟迟不来,我心里空空的,整理着她的小房间,那里充满着小女孩甜腻的气息,催人心软,而且我还瞥见她留着的一根小竹棍,她曾戏言这根竹棍留着将来打丈夫,她害怕会找个恶丈夫,害怕独自面对这纷繁的世界,害怕迷失童心和爱心……刹那间,我心乱如麻。
  就在此时,小鸟打来了电话,说浴室门已经报修了,现在虽还是坏的,但她每次都在上面粘上透明胶,再大的风也吹不开;小卖店的人这两天已知她的秉性了,不再冷言冷语;同桌和她一块修好了老虎钳,另外,她晚上想家伤心,后来累极了,扑通一声倒在床上熟睡了,翌日清晨,看见太阳出来了,忽而感到心情豁然开朗。
  如今,小鸟依旧每天打来电话,只是内容变了,她总是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她中午去了图书馆,晚饭后跟同学一块散步。她总在电话那端说:我很好,您好吗?我便在电话这端说:我很好,你好吗?那正是我心里呼唤的那种两个心心相印的平等的人在对话。
  小鸟没去拍照立志,我送了她一个穿中学校服的珍妮娃娃,悄悄地把它当成小鸟独立的见证,因为一个女孩走向真正的独立,慢慢地拥有了为自己设计未来道路的勇气和能力,这真是令我喜极而泣的喜事。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张虹

    1996年8月,在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一个中国男孩宣读了他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人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回眸。他对我说:‘孩子,等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和妈妈相约,等爸爸凯旋那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 
    “后来,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捧着鲜花,接回来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我大声呼喊:‘爸爸,我亲爱的爸爸呀,我才只有11岁,需要您的爱,需要您那有力的大手,需要您那宽阔的肩膀……’但是,爸爸却再也不会醒来,爸爸的嘴微张着,仿佛在呼唤什么。” 
    这个孩子叫雷棣,他的父亲雷润民——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名军事观察员,两年前在中东执行任务时牺牲了。得知父亲牺牲的消息后,雷棣非常悲伤,发高烧一连几天不退。妈妈望着沉默的儿子,忍着巨大的悲痛说:“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雷棣一头扑进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地说:“妈妈,我会记住的。”他和妈妈把爸爸的骨灰盒拿回来,放在爸爸生前读书的写字台上,那顶象征和平的蓝盔搁置在骨灰盒上。书桌上照片里的爸爸一如往日,用平静而深情的目光望着他。 
    从此,雷棣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像许多孩子一样,雷棣原来也很淘气。爸爸不在了,雷棣却变得懂事了。晚上,他会悄悄为妈妈掖被角,看到妈妈不舒服,会再三叮嘱妈妈去医院。他非常关心国际政治,注意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国际新闻,特别是看到那些妇女儿童在战乱中受伤害的情景,他情绪十分激动。他知道爸爸是为了保护这些妇女儿童牺牲的,他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人民在饱受战争的苦难。他下决心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他还知道,要继承爸爸的事业,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为此他发奋学习。他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名次,他的作文获得了奖、登了报,他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爸爸精通四种外语,所以能胜任联合国复杂的维和工作。雷棣从小就注意学习外语,爸爸牺牲以后,他更加努力,初二时,英语已达到大学二年级的水平。 
    有一天,一位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在路上向雷棣问路,雷棣用熟练的英语为他指路。教授提出要到他家看看,雷棣和妈妈热情地接待了他。雷棣还为客人演奏了肖邦的钢琴曲。教授得知雷棣的父亲在维和行动中牺牲了,对雷棣说:“我要邀请你去哥本哈根大学读书,费用全部由我们支付。”雷棣平静地回答:“我爸爸对我说过,‘记住,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赢得成功’。我要像爸爸那样,做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我会去哥本哈根,但我要凭自己的努力去。”教授激动极了,说:“你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男孩,我相信今后会在中国驻丹麦大使馆里见到你。” 
    雷棣正在成长,一个企盼为世界和平做贡献的孩子正在奋发努力。雷棣希望自己长大以后像爸爸那样优秀,像妈妈那样坚强。他说:“我一定要去完成爸爸未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