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把掌声分给她一半

 奋斗精神永不过时

郎平

    经常有年轻人主动对我说:“我爸妈特喜欢您。”在这些青年人心目中,老的中国女排更像一个传奇,毕竟他们没有亲眼见过我们打球,更没有经历过上个世纪80年代。他们只是从长辈们的口中听说了老女排的故事,可能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我们打球的那个时候,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很多事情要从头开始,人们心底充满了希望和期待。当时,在世界的舞台上说起中国,让咱们老百姓感觉提气、让别人印象深刻的事不多。所以,当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全国一片沸腾,老百姓激动万分。而中国女排连续五次夺得世界冠军,让各行各业的人们欢欣鼓舞信心倍增,同时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人民喜爱女排,为女排骄傲!每每想起当年的场景,我总是既自豪又感动。甚至现在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听到粉丝们对当年五连冠的追忆。

  那时是中国体育敞开大门,经济走向世界的时期,需要我们展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而女排五次获得世界冠军,让老百姓最直观地感受到我们中国人行!完全有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水平!从这一点说,女排当年的“五连冠”,对人民精神层面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排球运动本身。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下,老女排通过自身努力攀上世界高峰,那种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带给老百姓的特殊情感力量,激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这正是女排精神生根开花的沃土。

  在我的字典里,“女排精神”包含着很多层意思。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精神。女排当年是从低谷处向上攀登,没有多少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在困难的时候,大家总能够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由于平时刻苦训练,艰苦创业,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比赛中战胜困难,赢得一次又一次胜利;也正是在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支持下,我们即使暂时大比分落后也绝不放弃,直至反败为胜。

  女排夺冠之后,很多单位在工作中掀起了学习“中国女排精神”的热潮,经济建设日新月异。这可能就是“女排精神”的社会价值和时代特征,也是鼓舞整个国家奋起直追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年,中国取得了许多辉煌成就,在很多领域实现了突破,为实现心中的理想奋勇拼搏,这种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时代的变化,年轻人的想法也更加多元。谈论“精神”似乎在说大道理,但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还是要有点职业精神。我在美国队执教期间,常跟队员们讲,“每个球员出场比赛都是代表美国,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她们非常认同。任何一个运动员,走上赛场为国争光,都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人要有追求和梦想,这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正能量”。

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实现自己梦想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应发扬永不放弃的精神去战胜它。只有具备这种为梦想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才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成就。当年,中国女排就是用这种精神,托举起世界冠军的梦想;今天,无数的个人、集体,乃至国家民族的梦想汇聚成了“中国梦”,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奋斗精神永不过时,她是到达梦想彼岸的诺亚方舟。

孤独的比赛

肖复兴

   说起奥运会,歌手莫文蔚说:有些体育运动是孤独的运动,比如游泳和跑步,只要一个人随时都可以进行。她说得有道理吗?或许,作为体育运动,可以是孤独的,一个人独对青山或绿水;作为比赛,还可以是孤独的吗?那么多人观看,那么多记者采访,热闹得爆棚,哪里还有一点孤独的影子?

  想想,也不尽然。

  看伦敦奥运会赛艇比赛,本来跃跃欲试夺金牌的张秀云落败,水边只有她的丈夫抱着她孩子,开阔的水面,越发显得寥落。她确实显得挺孤独的。唯有亲人,是她孤独的影子。或者说,唯有亲人,是遮挡孤独的绿阴。

  忍不住想起巴塞罗那奥运会400米半决赛,那时候,我在现场,亲眼看见英国选手雷德蒙德跑到一半时突然受伤,眼瞅着别人早都撞线,离他远去。他一只脚跳着,忍着疼痛,坚持跑到终点。在空旷的塔当跑道上陪伴他的,只有从看台上不顾一切阻拦疯狂跑下来的他父亲。他确实显得挺孤独的。陪伴他的,唯有他的父亲,没错,亲人是陪伴孤独的影子,是遮挡孤独的绿阴。

  整整20年过去了,如今的伦敦奥运会上,谁还记得他们的同胞雷德蒙德?再过20年,又有谁还能够记得曾经奋斗十多年从一个姑娘变成一个妈妈最终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张秀云?

  看刘翔此次沉重而痛苦伦敦的惊心一摔,看他无比痛楚地握住自己的脚,看他单脚蹦着来到他最后一个栏杆前和终点前,看他垂下头亲吻跨栏,谁能理解这一刻刘翔内心的痛苦和所思所想的一切?虽然,有运动员搀扶着他,但最后他还是独自坐在轮椅上离开了赛场。即使满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他显得分外的孤独和无奈。要知道,整整准备了4年的时光啊,4年来,几乎每一天都是在训练场、饭堂和宿舍这样三点一线之间单调而艰苦的训练。几乎每一天他都要和自己的伤病做斗争。运动员的命运注定在这样孤独中进行和完成,并且必须接受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受伤还是流血的最后结局。风花雪月般的荣誉和喧嚣鼎沸的热闹,不过是为这样的孤独镶嵌起的一个耀眼的花边。

  想起刘翔,便忍不住想起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布勃卡,在5米70的横杆前,三次未过,连成绩都没有。他得到的远远没有刘翔退场时候的满场掌声。想当时看他失败后把自己的撑杆插进袋中,要求自己把撑杆带出场地,被裁判员断然拒绝,告诉他撑杆会有工作人员统一拿出场地。然后,看他落寞而痛苦地坐在横杆旁不停地喝水,没有一个人过去陪伴他一下,安慰他一下。就看他一个人坐在那里,对于他,偌大的体育场和那一晚漫天明亮的星星,仿佛都不存在了似的,只有他独自一人去吞咽失败的苦果。大概是在场地里呆得时间长了,被裁判员命令必须退场,并派人带着他离开场地。看他像犯错的孩子跟在那人的身后,听着全场对他发出的嘘声,真的很替他难受。我跑到赛场外的通道等候他出来时冲着他高叫了声:布勃卡!在此之前我采访过他,我招呼着他能够过来。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立刻垂下头,一声不吭地离去。他确实是孤独的。没有亲人在身旁,也没有知音在身旁,只有势利的观众和冷冰冰的裁判员,他便显得越发的孤独。

但不要以为仅仅是比赛的失败者才是孤独的。伦敦奥运会上风光无限的金童玉女孙杨和叶诗文回国,在机场遭到热情体育迷疯狂的围堵。而将同样夺得金牌的焦刘洋都甩在一旁,同机回国的其他不知名的运动员,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了,冷热对比中,更加显得孤独。从来都是向阳花木易为春,人们的脸容易如葵花向阳一般并喜新厌旧地转向成功的大腕。从本质而言,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艺术,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最后面对的不是荣誉金钱或大众,而是自己的内心。孤独,便是奥运会赛场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孤独,让运动员可能会落寞,却可以让他们更加专注,更加投入,而进入新的境界。所以,伦敦奥运会的田径赛场上男子百米赛时,那个英国的醉汉将啤酒瓶子扔进了赛场,像炸弹一样,扔到了正在准备起跑的运动员的身后,运动员一点儿都没有察觉。

放弃射门

周腾飞

各种体育赛事中,足球比赛无疑是最精彩、激烈的。而高潮又在射门的那一瞬间。每一位足球队员,都会竭尽全力去冲击对方球门,捕捉机会,创造精妙绝伦的体育经典。射门进球对球员来说是一种激昂雄浑的体验,对球迷来说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不是狂热的球迷,但那一次看球,却被一种人性美深深地震撼了。那是1997年3月24日一场英国足球联赛,由利物浦队对阿森纳队,此场的胜者将暂居联赛积分的第二名,有望在后面几轮比赛中争夺冠军,败者将与冠军无缘。这场比赛的重要性将不言而喻了。

当比赛进行到63分钟时,利物浦队前锋、22岁的世界级球星福勒带球突破,行云流水般晃过几名后卫,直插对方禁区。这时禁区里只有守门员西曼一个人。即使是技术平庸的前锋,也能将这个球捅入网底。福勒将球向右前方轻轻一拨,想让射门的角度刁一些,离对方球门更近一些,命中的把握更大些,同时也为了避免射门时与西曼冲撞。说时迟,那时快,守门员西曼简直疯了一般,在福勒出脚的瞬间,不顾一切扑出球门,他要用身体堵住势在必进的足球。西曼十分清楚,这一扑有极大的危险。只扑住足球而不接触福勒身体的可能微乎其微,一旦扑到对方身上,自己必然受伤,还可能被罚点球。西曼明知后果,却还是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就在福勒已经完成百分之九十的破门动作,只差最后一击时,西曼已经闪电般扑到他的脚前。如果此时福勒出脚踢中了西曼,责任都在西曼,他没有犯规。就在这一刹那间,福勒猛地把脚收了回来。由于出脚太猛,又收得太疾,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在地。为了避免对手受伤,他放弃了一次成功的辉煌。

主裁判分明看见,福勒是被西曼扑倒的,出示红牌将西曼罚出场外,并罚点球。面队这种判罚,进攻球员都会感到庆幸。可福勒却向裁判再三解释,西曼并没有碰到他,他是自己倒下的,请求裁判收回处罚。裁判被福勒感动了,修改了成命,没将西曼罚出场外,但是要罚点球。

点球由福勒主罚,福勒却认为不应该得到这个点球,主罚时显得漫不经心,故意将球正正地踢向西曼胸前,任何一个守门员都能毫不费劲地扑住这个“温柔”的点球。

西曼经历了刚才的戏剧性场面,情绪尚未平静下来,技术发挥失常。他扑住了福勒送给他的这个点球,球却脱手弹到了福勒队友脚下。队友捡了个漏,轻轻一脚,将球送进了网底。

全场观众对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其中包括支持福勒对手的观众。国际足联秘书长看完这场球赛,也抑制不住敬佩之情,写信给福勒:“……这是一种保持足球运动团结的举动。在这场如此重要的比赛中,你表现出来的风范,将成为所有运动员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