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国家队
汪去
走出广州白云机场的时候,他特意向身边汹涌的人潮看了一眼,那边,来自另外一个国家的体育代表团几乎和他同时走出机场,粉丝们像潮水一样涌了上去,记者手中的相机,各种长焦镜头开始“咔咔咔”闪个不停。
他下意识地给自己一个尴尬的微笑,耸了耸肩膀,然后拖着重重的训练装备,匆匆地穿过这些喧闹的人群。这样的场面,他经历过很多次,粉丝的尖叫声让他记忆深刻,但很可惜,那些粉丝都是冲着别的体育明星去的。
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伊拉克国家羽毛球队队员——整支羽毛球队伍只有他一个人的国家队队员。
现在对于他来说,最迫在眉睫的任务,是第一时间赶到广州亚运会的比赛现场,想尽一切办法快速适应场地。虽然是代表国家队比赛,但为了节省开支,伊拉克体育代表团的团长在比赛开始的前一天才给他订了一个经济舱。他还被告知,这次比赛和以往一样,没有教练,没有训练师,他必须一个人上路。
于是,这个叫亚拉的年仅24岁的小伙子,不得不独自踏上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征程。
亚拉把行李和训练器材拖到落脚的酒店,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往亚运会的比赛场地。当他乘坐的出租车抵达赛场的时候,距离比赛的时间已经很近了,也就是说,他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比赛前的热身训练,适应场地也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
很快,比赛打响了。亚拉的对手是当时号称中国香港羽毛球第一单打的胡赞。虽然对场地不是很习惯,但第一局,双方的比分却在交替上升,比赛甚至一度进入胶着状态。由于现场并没有人认识这位来自伊拉克的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所以并没有人了解亚拉的底细,人们不清楚羽坛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年轻人,没有训练师,没有医生,甚至连教练都没有。胡赞的表现开始显得有些急躁,他的教练不得不叫了一次技术暂停,重新布置战术。
此刻的运动员坐席上空无一人,他的国家队队友被其他的比赛搞得焦头烂额。并没有人过来给他喝彩加油。观众席上倒是不断有掌声传出来,但亚拉知道,那掌声不是给他的——因为在同一块场地上,同时在进行的,还有羽坛名将陶菲克的比赛。
这场对阵胡赞的淘汰赛。亚拉战斗了26分钟。在此之前,他从伊拉克坐飞机起飞,中途两次转机,历经12小时才抵达广州。在此之前,他在战事不断的伊拉克每天训练10个小时,每周要训练5天;在此之前,他是个伊朗籍的青涩少年,为了追逐自己的羽毛球梦想,他14岁那年离开父母和故土,只身前往伊拉克。
当赛事的工作人员把亚拉的经历告知给正在观看比赛的观众时,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精神打动了,那场比赛,当他以。比3的大比分被胡赞淘汰出局时,现场所有人都为他起立鼓掌,那一刻,亚拉的眼眶湿润了。
现在的亚拉,正在训练馆里挥汗如雨,他有一个梦想,要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完美地展示自己,不管结局如何,他都要演绎出那个最精彩的自己。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亚拉说有时他在梦里都能看到自己的双脚踏在伦敦的土地上,双手挥舞着球拍,这时候,他常常会在梦里笑醒。
这是体育,更是精神。
海燕
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黑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体育课
近来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所以我们原来在室内上的体育课改在操场上了。
昨天,当涅利的母亲,那位金发碧眼、穿一身黑衣服的妇人,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时,加伦刚好就在校长办公室里。母亲一只手放在儿子的头上,轻轻地说着,每说出一个字,都让她费了很大的劲儿。
“涅利太瘦弱了,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她对校长说。
但是,涅利似乎以不参加体育活动为耻,硬是不同意。“你会知道的,妈妈。”他说,“我能跟其他同学做得一样好。”
他的母亲默默地望着他,眼光中满是爱怜。过了一会儿,她犹犹豫豫地说:“只是,我怕同学们会……”她是想说“会嘲笑你”。但是涅利回答说:“他们不会怎么我的,况且还有加伦在呢。只要他在,谁也不敢笑话我了。”
于是,涅利的母亲允许他去上体育课。脖子上有一道伤疤,曾经当过兵的体育老师,一上课就把我们带到高高的横木前,我们得一直爬到横木顶上,然后站在上面。得洛西和科勒提像猴子似的几下就蹿了上去。就连小普雷科西往上爬的动作也很灵巧,尽管他身上那件耷拉到膝盖的上衣有点儿碍手碍脚。在他往上爬的时候,为了逗他发笑,全体男孩子一起在下面喊着他平时常说的那句话——“对不起!对不起!”斯塔笛喘着气,咬着牙,脸变得像火鸡一样通红,可他还是坚持爬到顶了。诺比斯比也爬了上去,还君临天下似的站在上面。但是伏提尼却接连两次在中途滑了下来,他那身新做的蓝色条纹的运动服也没能帮上他什么忙。
轮到加伦了,他嘴里嚼着面包,几下子就爬上去了,这对他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我相信他肩上扛着一个人也能爬上去,因为他强壮得就像一头小公牛。
加伦之后就该涅利了,当涅利用他那瘦削的手抱住横木时,许多人笑了起来,有的还“嘘!嘘!”地起哄。这时,加伦在胸前抱起双臂,眼睛盯着那些起哄的人,那神情很明白地告诉大家,就是当着老师的面,他的拳头也绝不会饶人。大伙儿立刻止住了笑。涅利又开始往上爬。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老师对他喊:“下来吧!”可他没有听,努力坚持着。我觉得他随时都会头朝下栽下来,摔得半死。可怜的涅利!我真希望能从底下帮他一把。
这时,加伦、得洛四和科勒提都在大声喊着:“捏利,爬上去!再加把劲儿!”涅利气喘吁吁,用尽了力气,爬到离横木顶只剩一臂远的地方。
“好样的!”下面的人欢呼道,“再坚持一下!”“瞧啊,涅利抓住平台了!”
所有的人都在为他鼓掌。“好样的!”老师也向他喊道,“好,下来吧。”
但是,涅利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人那样站到那个平台上。他又一使劲,胳膊肘搭到平台上了,接着腿也上去了。最后,他终于站到了平台上,喘着气望着下面的我们。他在笑呢!
我们又鼓起掌来。这时,涅利向外面的街上望去。我也朝那个方向望去,我看到了他的母亲,正低着头从学校外面走过去,不敢往这边看。涅利下到了地面,我们全都高兴地向他围了过去。他神情激动,面色红润,双眼闪着亮光,似乎不再是从前的涅利了。
放学的时候,涅利的母亲来接他。母亲拥抱着儿子,焦急地问:“孩于,怎么样?你爬得怎么样?”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她:“他很棒!”“他跟我们一样爬到顶上了。”“他是很勇敢的,您知道。”“他很能干!”“他并不比别人差。”
涅利的母亲快乐得不得了,她想谢谢我们,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她握了握几个男孩子的手,拍了拍加伦的肩,然后拉着儿子走了。我们目送他们母子远去,他们走得很快,一边走一边比划着,交谈着,旁若无人地尽情欢笑着。
勇攀高峰
邓亚萍5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背着沙袋蹦着练打乒乓球。在她连续获得河南省和中南五省少年乒乓球赛冠军之后,父亲把她送进了河南省队参加集训。可不久,邓亚萍就被送回了家,因为个子太矮,手臂太短,教练认为她没有发展前途。这对一个不满10岁的女孩儿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幼小的心灵几乎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她撕心裂肺般地痛哭了一场。然后,她毅然擦干了眼泪:我不会放弃,我要冲击!要练就最拿手的本领!
13岁时,邓亚萍以“正手快、反手怪、攻球狠”的“魔球战术”战胜了世界冠军戴丽丽,接着又力克李惠芬、耿丽娟和老将陈静,并入选国家青年队。胜利的鲜花使14岁的邓亚萍陶醉了,她不知不觉地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后果是:在全国青年乒乓球赛上,她大失水准,单打比赛竟以连负3局惨败,痛失进入前8名的机会。邓亚萍又一次痛哭了。
这两次刻骨铭心的挫折使邓亚萍悟出了一个道理:身体上没有优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没有优势,精神优势是推动事业成功的动力。她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我好像在攀登珠穆朗玛峰,越向上爬,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停下来,想歇一歇,就可能滑落山谷,永远也不会达到峰顶……”
邓亚萍要用百倍的努力去抚平人生道路上的伤痛。为练就一手正手抢攻,反手快拨,快、狠、灵、准、刁的绝活儿,她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训练场上,背着教练加班加点偷练。她在训练馆里放了两双鞋,一双被汗水浸透了,就换上另一双,继续闪转腾挪在乒乓球台旁。至于腿绑数公斤重的沙袋,身穿沙背心长跑5000米以上,每天挥拍数千次,更是她的家常便饭。连食堂的师傅都说:“什么时候看见邓亚萍来吃饭了,就说明训练馆没人了。”当时的教练许绍发这样评价她:邓亚萍是我们队训练最刻苦、最认真的一个,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她都是好样的。
终于,邓亚萍用她那股被挫折磨炼的韧劲和自信,英姿飒爽地登上了与世界高手对抗的大舞台。
第11届亚运会上,中国男队1比5惨败于朝鲜队,世界女单冠军乔红首盘便失一分。在这种情况下,邓亚萍右手横握“大刀”球拍,刚一出场便做了几个挥臂扣杀动作,就像一团火焰,顿时燃起了全场观众的激情。中国的拉拉队索性全都站了起来,扯出一条巨幅横标:
“亚萍,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她时而正手拉、拨、扣,时而反手推、挤、弹,关键时刻毫不手软。最终,她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自信,力挽狂澜,为中国女队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亚运会到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每到关键时刻,对手一旦发现中国教练打出的是“邓亚萍牌”,便士气锐减,先从精神上败下阵去。
中国球迷看着邓亚萍精神焕发的一招一式,即使不在赛场,也会冲着电视欢呼:邓亚萍,邓亚萍……
邓亚萍已成为一种精神,那是一种体育精神,一种奥运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1997年揭晓的1996年世界十佳运动员中,邓亚萍是唯一的中国运动员。所谓“佳”,既要有极佳的运动成绩,又要有极佳的风采和品格,合起来是极佳的精神。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被邓亚萍的精神所感染,直接提名邓亚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在第26届奥运会上,在1997年10月的全运会上,萨马兰奇专程赶到赛场为邓亚萍颁奖。他看中邓亚萍的是什么?是那种人类共同追寻的,绝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