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
学校(英语:School)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四种: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历史来源
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
辛亥革命以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
"七艺"是欧洲中世纪早期学校教育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古希腊智者派创立的三艺——文法、修辞、逻辑和古希腊柏拉图创立的四艺——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者从学法入门,逐级学习算术,逻辑、音乐、天文、几何、修辞、最高层为神学。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是在中国西周时期开始形成。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射,射技教育;御,以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书,学字习写的教育;数,简单的数量计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