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与画
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埃及的象形文字、赫梯象形文、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译。后来经过法国人的译解,才辩认这种文字。中国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局限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甲骨文
根据语言学家研究:中国近代大量出土的曾在商代(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广泛、成熟使用的“甲骨文”。期间中国的陶器制作、居室建造、壁画艺术、丝织生产等,各种高级文化陆续发明、使用。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如今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国际语言学界公认殷商甲骨文所记录的语言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瑞典汉学家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在其著作《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书里面就详细研究过殷商甲骨文,以甲骨文【麦/来】同字,【扣/口】同【口(ku)】字根等事实依据,证明殷商甲骨文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早期形式,而非其他语系语言的早期形式。
专家研究发现,80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的贾湖契刻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为工具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来记载占卜内容的,而贾湖契刻也与占卜相关;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贾湖契刻是事理符号,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专家认为“贾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贾湖刻符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和现代的汉字一样,从书写特征看也有3个结构层次,贾湖契刻与商代甲骨文是一致的,因为同样刻在坚硬甲骨等物体上,笔划遒劲,撇折有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