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3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类文

(一)伽利略勤学好问的故事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二)不耻下问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死后,卫国国君授予他很高的谥号——“,原因是他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敏,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且不认为这是耻辱。所以孔子才评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所谓也。孔圉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孔圉这种精神呢?

不耻下问,就要虚心求问。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领域都有许多你尚未了解的事情,任何人身上都有可学之处。现在,让我们看看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怎么做的。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一进庙,他就向人请问了许多事。当时就有人讥笑他谁说孔子是最有学问的,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后,对他们说: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只要虚心求问,就可以学到你要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态度开始。

不耻下问,还要勤于求问。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诸葛亮是我国著名政治、军事家,从古至今无人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从他的文章《与群下教》可知,丞相府需要幕僚,就是为了汇集大家的才智来做好工作。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不肯向下级请教,那么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当今,只有不耻下问,才能不断积累,更新知识,丰富、提高自己。

古人尚能不耻下问,我们更要提倡和发扬这种精神。获取真正的知识,必得常开口,遇事一问,必长一智,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只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能将自己的知识锦囊装得更饱满,多彩,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不耻下问是美德

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

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呢?

要做到不耻下问,首先应虚心求问。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精通文学的人不一定精通历史,精通数学的人不一定精通物理,文理兼通者更是少见。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年轻,可能缺少老年人的经验;如果你年老,可能缺少年轻人的敏感。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要做到不耻下问,就要勤于求问。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古至今人们无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然而他的智慧很多都来源于他经常地向下属和百姓请教。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不敢向下级求教,那么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春秋时代卫国大夫孔圉死后,卫国国君授予了他很高的谥号——“。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也有错误,不应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孔圉为什么能称为呢?孔子回答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敏,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且不认为羞耻,所以君赐给他一个的谥号。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

(四)勤奋自学成大器

在鱼米之乡的江苏太湖西北,坐落着一个名叫金坛的小县城。城里有家只有一间门面的小杂货铺。这天,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柜台上,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正埋着头写个不停。一位顾客走进店门,一边抖落身上的雪花,一边问:多少钱一支笔?

孩子头也不抬,脱口而出:853729!

多少钱?

853729!

顾客诧异地问道:一支笔怎么值这么多钱?

坐在柜台后面的孩子的父亲听见了,赶忙走出来招呼客人。可是,那位顾客一气之下竟扭头走了。原来,孩子回答的是他正在演算的一道数学题的答案,而不是顾客部的价钱。父亲火冒三丈,从儿子手里夺过书,大声训斥道:不好好招呼顾客,整天看书有啥用?孩子睁大眼睛,惶恐地看着父亲。

你还要吃饭吗?把这些天书都烧了!说着,父亲就要烧书。

让孩子学吧,也许能学出点名堂来呢!母亲出来阻拦。

事实可不是也许能学出点名堂,以后他果真学出了大名堂。这个十来岁的孩子,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数学大师的华罗庚。

幼年的华罗庚活泼好动,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心,尤其爱呆头呆脑地琢磨数学题。初中毕业不久,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华罗庚失学了,但他不屈从命运的安排,开始了自学生涯。

通常,等买完货顾客一走,他就埋头看书和演算。没有纸,他就用包棉花的废纸写字、算题。入迷时,鼻涕流下来,他也不知道,还在不停地算,不停地写。夜幕降临了,他给小店上了门板,胡乱吃几口饭,就赶忙点起小油灯,继续攻读起数学来。寒冬腊月,他仍然看书写字到深夜,手脚冻得冰冷发僵都全然不顾;酷署季节,屋子里热得像蒸笼,他依旧挥汗如雨地读书,不停地演算。失学后,他一年四季每天坚持自学10个小时以上,有时候,一天只睡4个小时。

就这样,他一边在小店里干活,一边顽强地向命运挑战。他用5年时间自学了高中三年和大学的全部数学课程,为未来独立研究数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学是艰难的,华罗庚却以顽强的毅力沿着这条崎岖小路向山顶攀登。有一次,他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苏家驹教授的一篇论文,题目是《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决》,发现这位教授的解法是不对的。他随即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邮寄给《科学》杂志社。不久,这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了。那一年,他才19岁。

 

这篇著名论文,好比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突然闪现于中国数学界。它的出现,标志着华罗庚这颗光芒四射的巨星,就要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数学天空升腾起来了。

综合拓展

【关于勤学好问的一些名诗名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