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2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类文

(一)小马过河

彭文席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哇,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麦子,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哇!

他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蹚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呢!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进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妈妈问: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我……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下了河,小心地蹚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二)知识来源于生活

创造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知识也来源于生活。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似乎是流传千古的名言,但它确凿是一种从生活中获得知识与发现的最好途径。是啊,生活中怎么会有知识呢?但是,只要你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你也会受益匪浅的。      

著名的科学家牛顿,之所以能发现地球引力,正是因为他对生活处处留心,观察仔细。众所周知,牛顿发现地球引力,是由于一个落下的苹果,可是,一年年从树上落下的苹果无从计数,为什么只有牛顿能注意到它并且发现地球引力呢?这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对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可是,李冰在建造它时,却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故事。       

当时,李冰决心变岷江水害为水利,于是就筑堰。可是,筑堰的方法实验了多次,都失败了。有一天,他看到山溪里有一些竹篓,里面放着要洗的衣服,于是从中得到了启发。他让人编好大竹篓,装进鹅卵石,再把竹篓连起来,一层一层放到江中,在江中堆起了一道大堰,两侧再用大卵石加固,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终于筑成了。  这就是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正是能仔细观察生活,利用生活经验,找到了建筑分水堰的办法,取得了成功。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许多伟人的成功大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是最难忘的,对于这些,我深有体会。     

记得那时我很小很小,还是一个无知的孩子。     

那好像是暑假里的一天,我在园子里玩耍、嬉戏。忽然,我被一个奇怪的现象吸引住了:在墙角那儿,有一大群蚂蚁,整齐地走着,向着那高高的小土堆。土堆上有一个小洞,蚂蚁们一个个钻了进去。     

妈妈提来水壶,要烫死它们,我执意不肯,非要看看它们到底在干什么。

好奇的我始终蹲在一旁,直到它们全部转移到小洞中,我也没能看出个所以然来。  

这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要下雨了。妈妈把我拉回屋里,我呆呆地站在窗前,心里还想着那件奇怪的事。好不容易天放晴了,我又来到墙角,发现蚂蚁原来的已经被雨水淹没了,可是土堆上的洞却完好无损,几只蚂蚁正在它们的新旁悠闲地散步。    

我恍然大悟,原来蚂蚁搬,是为了躲避雨水呀。从此,我知道了,只要看见蚂蚁搬,那肯定是要下雨了。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它拥有无穷的知识,正等待我们去观察、发现、实践、懂得。相信有一天,生活中的知识也会让你受益匪浅。

(三)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很重要的,我们处处离不开实践,就像居里夫人,她发现了镭,但是受到了各种困难,可是,她坚持不懈,最终将镭提取出来了。她是坚强的,不管受到了怎样的困难,她都不曾放弃,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像居里夫人一样,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去实践。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新的事物在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实践。下面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天,瓦特在屋外玩耍,他回到家中后,发现炉子上的壶盖不停的跃动,好像活的一样,瓦特很奇怪,壶盖为什么能够跃动呢?这个千百年来人们都视而不见的现象,却引起了瓦特的注意。

后来,瓦特通过实验证明,是水蒸气将壶盖顶了起来,最终,他发明了蒸汽机。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当时瓦特只去动脑,而不去动手,他就不会发明出蒸汽机,使时代跃了一大步,进入了蒸汽时期。

我们应该学习瓦特的这种精神,多去实践,如果没有实践,那么,我们就不会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

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就是李时珍,在他幼小的时候,他发誓长大一定要当医生,于是,他阅读了所有关于医术、草药的书籍。

他长大后,发现草药书上有很多错误,他们使人们的病情加重,于是,李时珍就出去寻找能治好人们病的草药,在途中,他找到了解决当时各种疑难杂症的答案,使医术跃进了一大步,最后他写了一本《本草纲目》,他因此名垂青史。

李时珍通过实践,改正了医术上的错误,这些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所以,我们要多实践,就可以发现新的事物。

(四)《忆读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念作,把念作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读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钱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得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产生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我自1986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几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综合拓展

【关于知识与实践的一些名诗名句】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萨迪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英.托·富勒

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法.沃韦纳戈

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德.费尔巴哈

九层之台,起于磊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止矣。——《荀子·儒效》

凡在理论上必须争论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现实生活的实践来解决。——车尔尼雪夫斯基

才智是实践的女儿。——达·芬奇

 

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求实精神要比丰富知识更重要。——博马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