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

(一)我们为什么不能虐待动物

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因为人性中有一条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起点,叫“恻隐之心”。

最近,反对虐待动物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呀?

这就先得说清楚,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虐待”。因为人性中有一条道德的底线,同时也是起点,叫“恻隐之心”。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的善心,所以又叫“不忍之心”。

但这跟不虐待动物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恻隐之心或不忍之心,其实有一个心理依据,即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一个人,为什么不忍心看着别人受苦受难受折磨?说到底,就因为自己不想受这活罪。比方说,自己不愿被烧死,才不忍心烧死别人。

当年,孟子讲“恻隐之心”,举出的例证,就是齐宣王对一头将死的牛,表示“不忍其觳觫(吓得发抖),若无罪而就死地”。牛如此,狗和熊,也一样。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动物侵犯了人权,威胁到人的生存呢?也要善待吗?也要。即便万不得已,比如出现了鼠疫、鼠灾,也不可虐杀。为什么?因为虐杀即虐待,虐待即残忍。不仅是对别人或动物的残忍,也是对自己的残忍。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不把虐待当回事,下一步,就有可能以此为乐。这时,他就会完全丧失了人性。所以,必须反对虐待,反对虐杀。比方说,在不得不保留死刑时,坚决废止凌迟、腰斩、砍头等方式;在无法避免战争和执刑时,决不虐待俘虏和犯罪嫌疑人。当然,也不虐待动物,哪怕它“丑恶”如老鼠。

写到这里,我想起刘瑜的一篇文章,标题叫《老鼠,作为证据》。文章说,有一只老鼠,在厨房里被粘板粘住了,垂死挣扎。这让她想起了另一只也是被粘住的老鼠,叫了两天才死去。她还想起自己小时候,有一只老鼠被邻居老爷爷用开水烫死了。

这些事搁在任何地方,可能都稀松平常。灭鼠嘛,好像没什么不对,作者也没说不该。让她受不了的是:一、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二、如果一定要死的话,为什么不能让它死得痛快一点,不那么备受折磨呢?文章说:“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痛,也会绝望,也会挣扎。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

在许多人看来,老鼠是肮脏的、丑陋的、作恶多端和死有余辜的。不是说“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么?,生而为鼠,并不是它的过错;也没有想过,即便它“罪该万死”,也不意味着就该折磨至死。

恻隐之心,要从善待动物做起。而且,只有当所有人都不忍心再虐待动物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二)爱护动物

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大面积捕杀,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绝种,因人类随意砍伐树木,破坏了动物的生活环境。

我们与地球上的动植物,同属一家园。我们滥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使动物灭绝了,其实上,野生动物和我们息息相关。他们维持了生态平衡,使万物能够繁衍不息,所以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

在西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猎人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羊肉,渴时喝碗冰雪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突然见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浑身立即涌上劲头,转身回帐篷拿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同时只见两行长泪从它眼里流了出来。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猎人两眼一闭,扳机在他手指下一动,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

次日,猎人把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原来在藏羚羊的肚里卧着一只小羚羊,它已经成型,自然是死了。这时候,也才明白藏羚羊为什么要为自己下跪:它是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当天猎人,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下落。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动物和人都是有情感的,他们也要繁衍后代。但人们为了贪图口腹之欲,竟让凶猛的老虎和稀有的穿山甲等动物,在几声枪响之后,变成美味的佳肴。

我们要与动植物友好沟通,共创和谐美好的生活。自然生态保护好了,人类才有持续发展的空间,自然,人类就会有生存,代代绵延不断的延伸,也会生生不息,让我们联手共创生态美好的坏境,共创人类的家园!

(三)珍惜动物的生命

现在提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有道理的,人是万物之灵,是应该懂得世间所有生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生生息息,“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于是才构成千姿百态、繁花似锦的大千世界。

人以自身的利益将生物区分为益或害,无可厚非,但对生物还是手下留情为好,不要无故伤害它们。

蛇,只因其面目丑陋,且有毒蛇存在,所以在一般人眼里是有害的动物,有人见了它非置于死地不可。其实,蛇是人类的朋友。

有一天黄昏,一条蛇在校园的围墙里绕来绕去,就是钻不出去。有人见了害怕躲着走,有人不知所措。我见后对人说:“蛇属龙,是有益的动物,不要伤害它,害它必遭报应。”大家听了,不知如何是好,生怕它钻进屋里。这时我急中生智,马上从树上折下一根树枝,将蛇缠住扔到墙外,于是有人说“姜还是老的辣!”

有一天下午,天气炎热,我和几位老友在树下乘凉。忽然从树上掉下一只小拇指大小的硬壳虫,灰色,有白色斑点,两只长长的触须,不知叫什么名字,印象中好像叫什么“花老牛”。这时一个叫“杨大仙”的人看见了,他马上用杯子里的热水浇在它身上。“花老牛”立即八爪朝天垂死挣扎,于是有人哈哈大笑。

过了一会儿,老李用蒲扇将“花老牛”挑起,它翻了个身竟慢慢地爬走。这时有人说:“呵,它又活了!”不料它刚爬到老李的脚跟前,他一抬脚将“花老牛”踏了一脚。“花老牛”又歪歪斜斜地继续向前爬行。

这时老丁说:“这也是一条生命,不要害死它!”谁知它刚爬到老刘头的面前,他一脚下去,将“花老牛”活活踏死。

见此情景,我颇有感触,“蝼蚁尚且偷生”,何况“花老牛”乎?它无辜致死,我感到非常惋惜。我想,人为什么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呢?这虽是一件小事,我以为,人呐,还是不要以大欺小、以强欺弱为好,对弱小的生物还是手下留情吧!

(四)北京麋鹿苑

冰文

北京的麋鹿苑早就在耳边回响着,在电视上也看到过对这里的介绍,一直想去游玩的心思搅动着我这根琴弦,正好是星期天,放松心情带着孩子和女友一行三人行车去往北京大兴的南海子麋鹿苑。这里位于北京市大兴区南苑至廊坊公路东侧鹿圈乡三海子,距北京城区不足二十公里,是我国第一座以散养方式为主的麋鹿自然保护区。

麋鹿苑曾经的大门不是很大,麋鹿苑三个字在大门的上方引人注目,没有考证是谁题写的字,笔锋锐利苍劲有力,令人欣赏。但这里不能进入园区,需要从另一个很大的大门进入(据说正在修建更好的大门)。这里的大门游人穿梭过往着,想想这里属于开放型的公园,免费的场所,一定惹人喜了。在门口处买来几包喂食动物的饲料后随着人流进入园区。

进到里面豁然开朗些,绿地开阔,树木繁多。阳光明媚暖洋洋的,照得人们浑身有些热度。旁边就是科普楼,是在2001年开始的固定展览,是“麋鹿沧桑”的展出,(包括麋鹿与自然、鹿与文化、麋鹿苑),还有东方护生壁画等内容。

这里沧桑的展现让人们回忆曾经凄凉的历史。麋鹿,俗称“四不像”,本为中国独有,但1865年被法国大卫神父发现,此后陆续运送到欧洲。我国野生的麋鹿早已灭绝,最后一群散养在北京南海子清朝皇家猎苑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海子麋鹿遭到劫掠和屠杀,自此在中国绝迹。1985年英国塔维斯托克侯爵将38头麋鹿赠还中国。随后建立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又名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位于大兴区南海子麋鹿苑。1994年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其中沼泽300亩,天然草场320亩,池塘60亩。

走了没多远,看到了最令我们震撼的是这儿有全世界唯一的“灭绝动物公墓”,一块块约六十长度五十宽度的石碑上刻着动物名字和灭绝的年代,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倾斜堆放着,长长的弯弯曲曲地向后延伸着。转过弯就是文化桥了,这座桥是木质结构的,宽有六七米、长有几十米,下面就是湖水了。这里是阳光照耀充足的地方,站在桥上能真正观赏到远处的麋鹿,在湿地的一切活动。南海子公园的湖面,够长度也够宽阔的,前面是一条浅滩幽静的湖水,一直延伸至远处,两侧是有很多的树木,绿叶茂盛蓬勃,枝条随风摇曳着。凉爽的风顺着远处飘来,带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吹净脸颊上的热汗。

这时的美景形容出来未免有些急切,是难以描绘的画面。虽然离得远,也能望见麋鹿群。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麋鹿体长2米多,肩高1米多,毛色淡褐,背部较浓,腹部略浅。因其外形稀奇,性情温良,很早就成为“鹿囿”中的观赏物。远远望见麋鹿悠闲安然地吃着草,喝着水,动物们这时也真正享受着人间的浓情蜜意。这时心里有了一分轻松的惬意与期盼,人类终会自然地相处下去的,这里是麋鹿的人间天堂

园内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有两个或者三个连在一起的麋鹿造型艺术品,摆放在路的两侧,很新颖独特,很是耳目一新。还有每个休息乘坐的长条椅子的靠背上,都有一首古诗的印记在上面,休息的同时可以看看古诗文,想象一下诗人词人的胸怀意志,真是不错的回味。

   在电视中看到过,在某地有个真正的野外麋鹿湿地,没有人喂养,摄像人员找了几天但没有找到这种动物的踪迹,很是担心。在真正的大自然里,野生麋鹿的生存问题还是有的,人们渴盼麋鹿进入野生湿地的保护,来实验这样的方法是否可行。人们期待着。

综合拓展

【描写鹿的诗】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秋思

  陆游

弊衣但故絮,粝食惟黄齑。

余年如登山,步步勤攀跻。

从子念寂寞,千里致鹿麑。

秋风石帆下,伴我扶青藜。

秋兴

  陆游

世事何曾挂齿牙,只将放浪作生涯。

有时掬米引驯鹿,到处入林求野花。

邻父筑场收早稼,溪姑负笼卖秋茶。

 

等闲一日还过却,又倚柴扉数暮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