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3课-《东方之珠》-万向思维

 (一)香港之夜

巴金

我们搭小火轮去广州。晚上10点钟船离开了香港。

开船的时候,朋友洪在舱外唤我。我走出舱去,便听见洪说:“香港的夜很美,你不可不看。”

我站在舱外,身子靠着栏杆,望着渐渐退去的香港。

海是黑的,天也是黑的。天上有些星星,但大半都不明亮。只有对面的香港成了万颗星点的聚合。

山上有灯,街上有灯,建筑物上有灯。每盏就像一颗星,在我的肉眼里它比星星更亮。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

夜是静寂的,柔和的。从对面我听不见一点声音。香港似乎闭上了它的大口。但是当我注意到那座光芒的星的山的时候,我仿佛又听见了那无数的灯光的私语。船在移动,灯光也跟着在移动起来。而且电车汽车上的灯也在飞跑。我看见它们时明时暗,就像人在眨眼,或者像它们在追逐,在说话。我的视觉和听觉混合起来。我仿佛在用眼睛听了。那一座星的山并不是沉默的,在那时正奏着出色的交响乐。

我差不多到了忘我的境界……

船似乎在转弯。星的山愈来愈窄小了。但是我的眼里还留着一片金光,还响着动人的乐曲。

 

(二)有一年,在香港教书

张晓风

港人非常尊师,开学第一周校长在自己家里请了一桌席,有十位教授赴宴,我也在内。这种席,每周一次,务必使校长在学期中能和每一位教员谈谈。我因为是客,所以列在首批客人名单里。

这种好事因为在台湾从未发生过,我十分高兴地去赴宴。原来菜都是校长家的厨师自己做的,清爽利落,很有家常菜风格。也许因为厨师是汕头人,他在诸色调料味中加了一碟辣酱,校长夫人特别声明是厨师亲自调制的。我嫌那辣酱稍甜,但还是区用了一些。因为一般而言广东人怕辣,这碟辣酱我若不捧场,全桌粤籍人士没有谁会理它。广东人很奇怪,他们一方面非常知味,一方面却又完全不懂“辣”是什么。我有次看到一则比萨饼的广告,说“热辣辣的”,便想跟朋友一试,朋友笑说:“你错了,‘热辣辣’跟辣没有什么关系,意思是指很热很烫。”我有点生气,广东话怎么可以把辣当作热的副词?仿佛辣本身不存在似的。

我想这厨师既然特意调治了这独家辣酱,没有人下箸总是很伤感的事。汕头人是很以他们的辣酱自豪的。

那天晚上吃得很愉快,也聊得很尽兴,临别的时候主人送客到门口,校长夫人忽然塞给我一个小包,她说:“这是一瓶辣酱,厨师说特别送给你的。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在旁边巡巡看看,发现只有你一个人欣赏他的辣酱,他说他反正做了很多,这瓶让你拿回去吃。”

我其实并不十分喜欢那偏甜的辣酱,吃它原是基于一点善意,不料回收了更大的善意。我千恩万谢受了那瓶辣酱——这一次,我倒真的爱上这瓶辣酱了,为了厨师的那份情。

大约世间之人多是寂寞的吧?未被击节赞美的文章,未被赏识的赤忱, ,无人为之垂泪的剧情,徒然的弹了又弹却不曾被一语道破的高山流水之音。或者,无人肯试的一碟食物……

而我只是好意一举箸,竟蒙对方厚赠,想来,生命之宴也是如此吧?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生活总立即赐下万道流泉。我每为一个音符凝神,他总倾下整匹的音乐如素锦。

生命的厚礼,原来只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

 

(三)香港公园

节选自《话说香港》

香港公园位于香港半山区,于19915月开放给市民。整项工程耗资3.98亿元。香港公园的面积达3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可供100多种濒临绝种的雀鸟自由飞翔的观鸟园和东南亚最大、具有气候控制设备的温室及壮观的流水景色。

公园内设有茶具文物馆和壁球中心,供游人观赏和使用。

有关部门经常在公园内举办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向学生讲授自然环境及野生资源的重要性。

这个公园临近婚姻注册处,因此很多刚登记完的新人特地来此,在周围美好的背景下拍摄婚纱照,留下终生难忘的纪念。

香港公园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餐厅,建在一个人造瀑布和人造湖内,游人到此除了一边享受美食,一边与友人促膝谈心之外,还可以透过玻璃窗看到湖外景色,三重享受,饶有风味。

还有一点不可不提,香港公园入口处(由金钟而入)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圆形大瀑布,可供游客走入而不会弄湿衣服,不论大人或小孩都玩得乐极忘形,尽显欢颜。

公园内还有一个很大的仿罗马广场,一些团体经常在这里搞一些康乐活动和小型比赛。

市政局副主席叶国忠说:“这个公园比较特别,因为它是在香港金融中心中环地区兴建的。如果不是英军撤退的话,根本不能作为公园用地。由于它接近中区,地形比较斜,所以我们的设计考虑了很多方面。如果大家有机会来,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瀑布全是人工建造的,包括石头、树以及流水。这个繁华地带有山有水,对市民的身心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在建公园时也考虑到它的多种用途,里面有博物馆和茶具馆,还有综合性的体育场所,包括壁球室、羽毛球场,甚至提供给一些艺术家做手工用的手工坊。我们还有两个大型建筑,一个是温室,里面展览很多夏季花草树木供人观赏;另一个是观鸟园,游人可进入园内直接接触和观赏一些珍稀鸟类,很受游客欢迎。

 

(四)香港的士红、绿、蓝

在香港,出租车有三种颜色:红色、绿色和蓝色。红色的出租车可以跑新界、九龙和香港岛,什么地方都可以去;绿色的只能留在新界;蓝色的只能留在偏僻的大屿山。为什么会这样?很多人搞不清楚,甚至包括很多香港人。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找了很多原始材料,想知道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为什么要把出租车分成三种颜色。了解了这个过程之后,我豁然开朗。根据当时官方的研究,香港的出租车一天跑24个小时,而且香港人做事勤勉,出租车营运都是两班制,各开12个小时。这部出租车24个小时都在马路上,私家车只是偶尔上路。当时的政府规定,出租车的牌照数量不得增加。如果想要不堵车,就要限制出租车的数量。那么,搞三种颜色的出租车,目的又是什么呢?

我听到一个传言:官方觉得三种颜色的出租车管理起来很麻烦,需要三套管理办法,三套人员。所以,政府想干脆都改成红色。如果像传言所说的,哪一天所有的出租车都改成红色,那么,原来绿色和蓝色的出租车,再也不会到大屿山拉客,因为那里穷,他们都会到尖沙咀、香港岛去拉客。那样的话,尖沙咀和香港岛就变得和北京一样拥挤。

到这个时候,我才搞懂政府弄出绿色出租车的目的。你收的钱比较少,当然,上缴的管理费也比较少,目的就是要你留在新界,为较穷的客人服务,你不能离开。蓝色的出租车收的费用更低,上缴的管理费也更低,就留在大屿山,接送更贫穷的百姓。如果绿色出租车跑到红色出租车的地盘去拉客,只要有老百姓看到或者被其他出租车司机看到,他们马上就会报警。全民的法制化意识使得交通井井有条。

其实,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回头看香港的建设。谁是香港最大的地主?不是李嘉诚,而是香港地铁公司。

因为香港的城市发展是以地铁为主导,地铁开到哪里,房子就建到哪里。所以,房子都是随着地铁线路而建的,坐地铁最方便。这样的市政建设,用制度化的方式,促使每一个老百姓使用地铁这种快捷的交通工具。这样就使得上路的汽车更少了。此外,香港的牌照费很贵,而且汽油费是内地的4倍。你可以开车,这无所谓,但每次加油,你就得付很高的价钱。香港解决了交通堵塞的问题;所有的管理办法根源于一个严格的、严刑峻法的法制化社会。

(选自《青年文摘》2009年第1期)

 

 

(五)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6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6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18411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7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