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6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万向思维

 (一)鲁班造伞

(语文S版 二年级)

鲁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木匠。他有许多发明创造。传说,伞就是他发明的。

有一天,鲁班和妹妹到西湖游玩。忽然下起了大雨,游人被淋得四处躲藏。

雨中的西湖山青水绿,更加迷人了。“唉!”妹妹叹了口气说,“要是在雨天也能游西湖多好哇!”鲁班说:“我在湖边盖几个小亭子,人们坐在亭子里观赏风景,就不怕日晒雨淋了。”妹妹说:“可是坐在小亭子里,只能看见附近的景色。要游遍(整个西湖,得需要多少亭子啊!”鲁班想:“妹妹说得有道理,要是能造出一种既能挡雨又能带着走的东西,该多好哇!”

忽然,雨中传来一阵孩子们的嬉闹声。鲁班抬头一看,只见一群小孩儿正在雨里追逐玩耍。他们每个人头上都顶着一片荷叶。那些落在荷叶上的雨珠,顺着荷叶脉络不停地向四周流去。“有办法了!”鲁班兴奋地对妹妹说。

鲁班跑回家,照着荷叶的样子,先用竹条扎好架子,再蒙上羊皮……妹妹试了试,说:“要是能在用的时候把它撑开,不用的时候又能折起来,就更好了。”鲁班眼睛一亮,说:“对!”他又反复试了许多次,终于造出了能开能合的伞。

 

 

(二)李时珍

(人教版第七册)

明朝出了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叫李时珍,湖北蕲春人。

李时珍家世代行医。他的父亲医术很高,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就是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当医生;因为那时候,行医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李时珍可不这样想。他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愿,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

李时珍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遇到了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凑到父亲耳边,轻轻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他说的药方正对症,才同意他学医。

李时珍22岁开始给人看病,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几年以后,他回到蕲春老家,开始写书。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三)电话的发明

(北师大五册)

电话的发明人是亚历山大贝尔。

贝尔喜欢做科学实验。在一次实验中,贝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电流接通或断开时,螺旋线圈会发出噪音。这一偶然的发现,让贝尔产生了一个大胆而新奇的设想:也许可以用电流来传送人的声音!

从此,贝尔和电器技沃活特森合作,在波士顿郊外找了一音农舍,开始研究、设计电话。

经过两年的艰苦实验,他们终于做好了一台电话样机。为了检验通话效果,贝尔守着导线的一端,沃特森则把导线的别一端拉到屋外,对着导线连接的那台机器大声叫喊,可是贝尔那边一点反应都没有。围观的农民非常奇怪,一位老人拍拍沃特森的肩膀,:“小伙子,你是在喊屋里那个人吗?我走过去,他不就听见了吗?”沃特森哭笑不得,他们的实验又失败了。

一天傍晚,袅袅炊烟笼罩着村庄,远处传来一阵悦耳的吉他声。贝尔听着听着,从吉他的共鸣声中受到启发,心中豁然开朗:“有办法了!可以给送话器配一个共鸣装置。”他立即设计了一个音箱草图,一时找不到材料,就拆了床板,连夜做好了音箱,接着又改装了电话机。

清晨,贝尔往电池中加硫酸。不小心,硫酸溅到他腿上,顿时,他像被火烫了似的,疼痛异常。贝尔连忙大声呼喊“沃特森,你快来呀!”

正在另外一间房子里的沃特森竟在电话机里听见了贝尔的呼救声。他喜不自禁,急呼:“我听见了!听见了!”他破门而出,跑到贝尔的房间里。两个人欣喜若狂,紧紧拥抱在一起,热泪滚滚而下。这便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电话通话,时间是1876310日。

从此,电话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四)游戏与发明

有些中国人现在很牛,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动不动就要拿咱中国和西王发达国家比试比试。在比的过程中,一方面无奈地承认差距,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差距不大,只要假以时日就可以照样可以迎头赶上。更有甚者,借一些不负责任的西方人之口,说出了中国将领导世界之类的豪言壮语。我以为,这是一种很可笑的虚妄。如果我们将当今世界范围所流行的一切,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还是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看成某种游戏,你将发现,没有一种游戏是今天的中国人发明的。从现代政治到市场经济,从航天技术到足球比赛,从奥运会到互联网,电视、电影、电话、飞机、地铁、汽车、高速公路、可口可乐、西服皮鞋、信用卡、摇滚乐……没有一样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的发明似乎完全集中在古代,例如著名的四大发明;所有相对世界而言的属于中国的符号好像也和今天无关,例如孔子、长城、故宫、大熊猫、武侠……至于水饺、灯笼、春节这些与民俗民生有关的事物在今天仍然盛行,但也局限在国门之内或者华人世界。就今天现状来看,我们不能不看到,世界对属于中国事物的兴趣主要还是猎奇,而没有深入到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层面。

今天的中国人就像一名运动员,有野心也有拿奖牌奖状的实力,但他绝不是裁判。在某个比赛项目上或许技能超群,但项目本身并不是中国人设立的。有背后的权威力量和机制控制、左右着一切,建立规则、树立标准并加以裁定,在此范围内中国人基本上是不沾边的。着急也没有用,大呼小叫不公平也于事无补。发明游戏并有人来玩是一件愿打愿挨的事。相对世界而言,今天的中国人所创造的玩法只供内需,加以推广让大家都来玩一把基本无门。当然了,如果所有的人都来玩你的游戏,即使你玩得不如对方,那也是胜利,而且是最根本的胜利。这种胜利的滋味中国人已经很久没有尝到了。

在辉煌的古代,这滋味中国人是尝过的。比如满清入主中原,最后还不是汉化了吗?还不是得玩汉人的游戏,只不过比汉人玩得还好而已。汉人也不是为此而备感骄傲吗?今天可不行了,得玩别人的游戏了,就算你玩得比人家好那又有什么用?还不能算是根本意义上的胜利者。因此中国人郁闷啊。但郁闷比麻木要好,就不会虚妄地认为玩别人的游戏只要玩得高级就可以喧宾夺主了。

承认某种前提性的缺憾可使我们变得谨慎,也更加聪明,有劲也才可以不往一个地方使。比较是立体的,不仅要比数量、规模、实力,更重要的还得比质量、方式、方向,原创性的发明永远是最重要的。无论哪个时段的文明都是以创造性的开拓为其标志的,当今的全球化亦然。中国人不应该满足于做一个跟进者、赶超者、状元或冠军,更高的追求是做开创者、设计者,制定规则并率先而行。应该像古代中国人那样具有虽败犹荣的资本和骄傲(如果真的比不过人家),而不可以有得理不饶人的傲慢——那是根本的粗鄙。

如果有一天,现代的中国人发明了一项或多项游戏(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或者其它方面的),全世界的人都在玩,玩得兴致勃勃,那就真的有点厉害了。但目前尚看不到这样的迹象,所以我们还是谨言慎行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