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8课-《卧薪尝胆》-万向思维

 (一)胯下之辱

韩信是西汉初著名的军事家,淮阴人。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等诸侯,建立了西汉王朝。

韩信少年时候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每天游手好闲,在街上游来荡去,还经常在淮阴河畔钓鱼。不务正业的他没有稳固的经济来源,家里人又死得早,所以经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很多时候,连续一两天都没有食物下口,因此饿得面黄肌瘦,憔悴不堪。

在淮阴河畔,韩信认识了一个专门帮人洗衣服的老婆婆,老婆婆心地善良,看到韩信一表人才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顿起怜悯之心,每天都分饭给韩信吃,并且不时的接济他一些旧衣服。韩信十分感动,对老婆婆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听后,非但不高兴,反十分生气,责备韩信道:“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内心受到震撼,但是没过几天,又恢复了原样,照旧过他的吊儿郎当的生活。

有一天,韩信又来到淮隈集市上游来荡去,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天气凉爽,又碰巧不是农忙的日子,赶集的人很多,市集上十分热闹。只见韩信穿着破旧的长袍,东瞧瞧,西看看,一下蹦达到新开的茶馆里瞅瞅,一下又盯着人家钱庄的金字招牌人神。嘴里吹着口哨,手中把玩着不知从哪里拔来的狗尾巴草,倒也是消遥自在,快活得很。

不知不觉来到了集市东头,那里有一排肉铺,屠夫们正在吆喝叫卖,讨价还价,好不热闹!可是韩信一走到那里,便马上往回走。原来前几天他和一个屠夫闹了意见,后来屠夫要打他,他一溜烟地就跑了。瘦弱的韩信怎是骠悍的屠夫们的对手,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谁知那个屠夫眼尖,很快就看到了韩信。他马上冲了出来,揪住了韩信,大声说:“你还想跑?没那么容易。”其他屠夫看到了,也纷纷围过来看热闹,但没有一个帮韩信说话的。这个屠夫看到后,更加嚣张。调戏他道:“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说着,从案上拿来一把雪亮的屠刀递到韩信手中,韩信哪敢下手,心想杀人可是要偿命的,无奈之下,只好俯下身从屠夫胯下爬过去,围观的人都纷纷拍掌叫好,说韩信胆小懦弱。

真是奇耻大辱!韩信边走在路上,边痛心地责怪自己:都怪自己不争气,才会被人如此戏弄。男子汉大丈夫绝不能一辈子这么懦弱无能,一定要活出个人样!韩信回到家中,含泪告别了接济他的老婆婆,背着简朴的行囊决定到外面去求师拜学,闯荡天下。工夫不负有心人,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终成一代名将。

 

(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苏教版五年级)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三)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杨晓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

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尤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

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愿望,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尢其是流放伊犁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撼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

林则徐是在年近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烟云,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9月到1842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街”遣戌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林则徐在西安大病两个多月,至1842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三年多时间里,林则笔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伊犁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鱼虾番等地勘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

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

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了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铸就了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 ,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难。

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

(选自《散文》2004年第12期,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