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7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孙中山|辛亥革命|陋习

【孙中山】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名言:

1.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2.讲到国家的政治,根本上要人民有权。

3.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有能力为千万人服务时,就要为千万人服务,只有能力为一二人服务,就尽力为一二人服务。

4.吾志所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奋

5.凡百事业,收效愈速,利益愈小;收效愈迟,利益愈大。

6.事功者一时之荣,志节者万世之业。

7.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

8.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

9.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  ,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2132年的帝制历史告终结。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不过,由于共和民主并没有在辛亥革命后得到广泛的、真正的实施,辛亥革命实际上是“既成功,又失败了”。

【陋习】

陋习,是一种粗鲁、丑陋、不文明的坏习惯,也是一个民族文明评估的量度,陋习属于社会公德的层面。外国人将存在于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如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不排队等现象,总结为“中国式陋习”。

生活中哪些习惯是陋习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陋习一:乱扔垃圾。垃圾中带有各种细菌,是滋生传染性疾病的渠道。随手乱扔和随意乱倒垃圾,既不环保又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陋习二:厕所脏乱臭。上厕所后不冲洗便池,脏乱臭的环境不仅影响卫生,还让苍蝇蚊虫的滋生,使得细菌病毒泛滥,是人们患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源。

陋习三:随地吐痰。痰中含有大量病毒病菌,吐在地上的痰,会随着人的踩踏传播到四方,使更多的人受害。随地吐痰是个人习惯,更是缺乏公德心。

陋习四:当众挖鼻孔、擤鼻涕。在众多人前挖鼻孔不但不雅观,如果再用挖过鼻孔的手与人握手,或是传递物品和食物,会使病毒病菌相互传播;随处擤鼻涕或将鼻涕随手乱抹,更会造成对他人身体的危害。

陋习五:咳嗽、打喷嚏不遮掩口鼻。大家都知道非典的传播途径之一就是“飞沫”。近距离面对他人咳嗽、打喷嚏,不遮掩口鼻,会使病菌直接传染给他人,是对周围人健康不负责的表现。

陋习六:懒得洗手。在用手拿东西或触摸各种物品后,会沾染许多细菌。懒得洗手不仅会使自己患上传染病,还会把自己手上的细菌传染给别人。

陋习七:不爱洗澡。一些人有不爱洗澡的习惯,时间长了汗味、体臭熏天,甚至会皮肤瘙痒,长出虱子来,很有可能引发传染性疾病。

陋习八:不换洗衣服。长时期不换洗衣服,身上会散发出异味。这不仅是与他人接触不礼貌的问题,更是不卫生、传播疾病的坏习惯。

 

综合拓展:

【名著推荐】

《建国方略》

这本书是孙中山先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包括他设想的革命之后,启发与唤醒民众,开创未来社会建设新局面的几个重要方面:心理建设、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个部分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国家建设的蓝图,是孙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国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设想的建设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实践路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但是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四十五年之后也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中国人在国际交往方面,应当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

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

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