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三太子|兴风作浪
【哪吒】
哪吒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活跃于明代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等多部文学作品中。课文中的哪吒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角色,但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其故事更为曲折、复杂。
《封神榜》中记载: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个儿子,故称为“哪吒三太子”。是灵珠子投胎。母亲殷夫人怀孕三年六个月,生下一个肉球。李靖以为是妖怪,就用剑劈开,里面的婴儿正是哪吒。后来仙人太乙真人收他为徒,取名“哪吒”。一次哪吒在东海玩水,和东海龙王的三子敖丙起冲突,不但将其打死,还抽他的龙筋做为腰带要送给李靖。龙王到陈塘关兴师问罪,为了不连累父母,哪吒三太子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当场自杀。之后,太乙真人用莲花莲藕给哪吒造了一个新的肉体,重生后的哪吒便助姜子牙讨伐纣王,功成后封神。
【三太子】
三太子也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实际上,三太子是一个称呼,用它来形容神仙或王爷的第三个儿子。常见的三太子有哪吒三太子、龙王三太子。课本中的哪吒和龙王三太子都是三太子。龙王三太子也不是一个人,各个龙王都有三太子,一般惯称某海龙王三太子或某海龙宫三太子。较为人们熟知的是东海龙王三太子和西海龙王三太子。
东海龙王三太子,名叫敖丙,在《封神榜》中,东海龙王三太子因哪吒闹海一事,前去问罪,被哪吒打死并抽筋,魂归封神台。后姜子牙归国封神,敖丙被封为华盖星。
西海龙王三太子,名为敖烈,因纵火烧毁玉帝赏赐的明珠而被西海龙王上天庭告忤逆,要被斩首。后因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才免于死罪,被贬到蛇盘山鹰愁涧等待唐僧取经。之后又误吃唐僧所骑的白马,被菩萨点化,变身为白龙马,皈依佛门,载乘唐僧上西天取经,最终修成正果,被升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我们熟悉的“白龙马,蹄儿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中“白龙马”就是西海龙王三太子。
【兴风作浪】
1.解释:兴和作意思都是引起。兴风作浪原指神话小说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是一个贬义词。
2.近义词:兴妖作怪:原指妖怪装神弄鬼或兴事害人。现多比喻无事生非,制造事端,暗中破坏捣乱;无事生非或惹是生非: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3.反义词:息事宁人: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综合拓展:
【中国古代四大神话】
我国古代四大神话是指: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共工触山:共工怒触不周山,传说共工素来与颛顼不合,发生惊天动地的大战,最后以共工失败而愤怒地撞上不周山而告终。
【好书推荐】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2011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这是一本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相结合的好书,作者是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钱理群。这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写起,梳理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该书主体内容是神话故事,但编写体例是学生阅读的模式,通过“分级阅读”引导学生们思考,根据内容提出探索性问题,“读”与“思”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