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0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金波|做一片美的叶子|叶子

金波
    金波,生于19357月,原名王金波。河北冀州市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作品曾获国家图书奖及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及1992年国际安徒生奖提名等。

作品:

《会飞的花朵》、《红苹果》、《红蜻蜓》、《其实我是一条鱼》等。

童话集:《金波童话》、《影子人》、《追踪小绿人》、《乌丢丢的奇遇》等。

散文集:《妈妈的爱》、《等你敲门》、《感谢往事》等

歌词集:《林中的鸟声》、《金波诗词歌曲集》、《用目光倾听》。

评论集:《追寻小精灵》、《幼儿的启蒙文学》。

做一片美的叶子

《做一片美的叶子》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散文诗自选集。金波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五十年余年,精心创作了大量散文佳作,其中包括许多散文诗。《做一片美的叶子》所选均为他积淀多年的散文诗精品。《做一片美的叶子》中作品以最为规范的现代汉语写就,意境优美,感人至深,不仅适合少年儿童阅读,也是成人陶冶性情不可多得的精美文。其中,许多作品被选人我国内地及港、台地区多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

叶子

叶子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有同化、呼吸、蒸发等作用。叶子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和质感,一般分为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

就像人的长相各不相同一样,植物的叶子也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如鳞形、披针形、楔形、卵形、圆形、镰形、菱形、匙形、扇形、提琴形、肾形等。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叶子不光形状不同,各种形状的边缘也不同,叶子的边缘称叶裂。我国古代的发明家鲁班,就是受齿状叶裂的启发,发明了锯。在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过程中,一些植物的叶子发生了变态,最典型的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植物,为了保存体内的水分,节制蒸腾作用,它们的叶子退化成了细小的针状叶。

一般来说,叶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但对于叶的特殊结构,如被子植物的花的蕊和花瓣,则负责生殖方面的功能。在雄蕊里精子发育并被组装成花粉粒以利于传播。雌蕊的子房则保护卵子,并在卵子受精后发育成果实。虫媒花的花瓣通常具有鲜艳的颜色,或者是有浓浓的花香,能够吸引昆虫靠近雄蕊,使得花粉能够粘附在昆虫上得以传播。而风媒花则普遍有着朴素的颜色。原因是它们只需风的帮助,就能传播花粉。

好书推荐

乌丢丢的奇遇

1、作品梗概:乌丢丢是布袋老人的小木偶丢失的一只小脚丫,为了寻找布袋老人,他闯进了吟痴老人的家中,在这里,他认识了一群可爱的朋友——“诗篓子”、木头娃娃、小泥猴、鬃人、不倒翁……在他们为吟老举行的“重返童年”的晚会中,乌丢丢才真正体会到了快乐,是因为爱的滋养而产生的快乐。于是,他开始了寻找布袋爷爷和珍儿的乌丢丢的奇遇旅程。在远行途中,他们碰到了逆风的,他让乌丢丢懂得,对自己所爱的人,应该靠自己的力量来到她身边,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你对他有个承诺;种鸡蛋的芸儿,让他相信,只要心存信念,理想的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的……为了让自己更完美,他最后将自己变成了珍儿的一只健康的脚。

2、推荐理由: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就是一首诗,一首哲理的诗。其哲学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深刻的儿童哲学。儿童虽然在形体上小于成人,在体质上也弱于成人,却有自己的生命哲学,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独立的人格,有与成人平等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乌丢丢的奇遇》中,金波先生通过叙写吟老带着乌丢丢去寻找布袋爷爷和珍儿,通过叙写吟老对种鸡蛋的女孩芸儿的鼓励与赞许,表现了对儿童生命的重视,对童心的呵护。儿童文学作品的要义是表现童心,赞美童心,呵护童心。而《乌丢丢的奇遇》几乎每一个文字都洋溢着童心,都体现着作家对儿童精神生命的重视。二是深刻的爱的哲学。《乌丢丢的奇遇》中还体现了金波先生深沉的爱,书中至少表现了三种爱:一是对母亲的爱。二是对生活的爱。三是《乌丢丢的奇遇》处处表现了作家对儿童的爱。正是这三种爱,构成了金波先生博大感人的爱的哲学,也使得《乌丢丢的奇遇》不仅仅是一个幻想的文本,还是一个具有厚重生命力量的路标:它标示着生活方向,展示着人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