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挽联|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挽联】
解释: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名家挽联:
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竟教躬尽瘁;
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
——林则徐挽关天培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中大星沉。
——左宗棠挽林则徐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李鸿章挽左宗棠
【囫囵吞枣】
解释: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笼统地接受。出自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反义词:含英咀华、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成语典故: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成语故事动画:
【张冠李戴】
解释: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出自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近义词: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歇后语: 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灯谜: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
举例造句: 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沈从文《边城》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