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4课-《一个这样的老师》-万向思维

类文拓展
                       
伽利略的故事
       
     
       1590年,25岁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一个经典理论:如果把两件东西从空中扔下,必定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提出了怀疑。伽利略认为不管是轻的还是重的,他们从高空落下时,都同时落地。当时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被奉为金科玉律,自然没有人相信伽利略的话,于是伽利略决心搞一次实验,让人们亲眼看看。
  这天,年轻的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斜塔上进行一次试验,一些教授大为不满,便一起到校长面前告状。校长听了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让他当众出出丑,也好杀杀他的傲气。 当伽利略左手拿一个铁球,右手拿要重十倍的另一个铁球爬上斜塔七层的阳台时,塔下已是人头攒动,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学生,还有许许多多看热闹的市民。就在这时,还是没有一个人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伽利略将身子从阳台上探出,当他两手同时撒开时,只见两只球从空中落下,齐头并进,眨眼之间,“咣当”一声,同时落地。塔下的人,一下子都懵了。先是寂静了片刻,接着便嗡嗡地嚷作一团。 
  这时,伽利略从塔上走下来。校长和几个老教授立即将他围住说:"你一定是施了什么魔术,让两个球同时落地,亚里士多德是绝对不会错的。"伽利略说:"不信,我还可以上去重做一遍,这回你们可要注重看着。"校长说:"不必做了,亚里士多德是靠道理服人的。重东西当然比轻东西落得快。这是公认的道理。就算你的实验是真的,但它不符合道理,也是不能承认的。"伽利略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相信事实,一定要讲道理,我也可以来讲一讲。就算重物下落比轻物快吧,我现在把两个球绑在一起,从空中扔下,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道理,你们说说看,它落下时比重球快呢还是比重球慢?"
校长不屑一答地说道:“当然比重球要快!因为它是重球加轻球,自然更重了。”这时一个老教授忙将校长的衣袖扯了一下,挤上前来说:“当然比重球要慢。它是重球加轻球,轻球接拉它,所以下落速度应是两球的平均值,介乎重球和轻球之间。” 伽利略不慌不忙地说道:“可是世上只有一个亚里士多德啊,按照他的理论,怎么会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呢?”
校长和教授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一会儿才突然醒悟到,他们本是一起来对付伽利略的,怎么能在伽利略面前互相对立起来呢?校长的脸一下红到脖根,气急败坏地喊道:“你这是强辩,放肆!”这时围观的学生轰地一声大笑起来。伽利略还是不动火,慢条斯理地说:"看来还是亚里士多德错了!物体从空中自由落下时不管轻重,都是同时落地。 听了伽利略的这几句话,校长和那些教授再想不出一句反驳的话来,于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这样轻易地被这个初生牛犊推翻了。
 
  大陆漂移说
      
      这是一间设备极简单的病室,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的脚步声也是俏无声息,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性格豪放、天性好动的魏格纳,在静谧舒适的病室里坐卧难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他只得耐着性子,面对病房里的地图,呆呆地出神。实在无聊时,魏格纳就站起来,用食指沿着地图上的海岸线,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借此消磨时光。他画完了南美洲,又画非洲;画完了大洋洲,又画南极洲。突然,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巴西的一块突出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者的形状竟是让人不可思议地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精神大振,“难道这是真的?”他站在地图面前,仔细端详着美洲、非洲大陆外形上的不同特点。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兴奋至极的魏格纳一口气将地图上所有的一块块陆地都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形状上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于是,这位病中的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惊人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即只有一块巨大的大陆板块。后来因为大陆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因而它们之间的海岸线有着惊人的吻合。为了给自己的学说寻找证据,他随后收集了包括海岸线的形状、地层、构造、岩相、古生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并认真地进行了分析探究,终于在1912年完成了科学巨著《海防的起源》,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胆的设想成为一则爆炸性的新闻,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石激起千层浪”。“什么?非洲和南美连在一块?”“荒唐!怎么没有大西洋?”人们纷纷地斥责,表示疑惑、不解。有人甚至认为魏格纳是“精神病患者”。 魏格纳根本就没有理会世人的非难,他关心的是如何给“大陆漂移说”寻找根据。他说大陆慢慢分裂成若干块,就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这些花岗岩质陆地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逐渐漂移分离。美洲脱离了欧洲和非洲向西移动,在它们中间逐渐形成了大西洋。非洲有一半脱离了亚洲,在漂移过程中,它的南端沿顺时针方向略有扭动,渐渐与南亚次大陆分开,中间形成了印度洋。南极洲、澳大利亚则脱离亚洲、非洲向南移动,而后又彼此分离,形成了今天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由于大陆漂移,大陆前缘受阻,形成了褶皱山脉,如科迪勒拉山系等等。大陆漂移的最后结果,终于形成了今天地球上的各大洲。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否定了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大陆不变的观点,第一次成功地解释了地球上陆地和海洋分布现状的成因,把地质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同时,它也为找矿、地震预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哥白尼“日心说”
 
哥白尼诞生于波兰托伦城。10岁时,父亲去世,他便跟随舅父生活。他的舅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主教,哥白尼深受其影响,爱上了天文学和数学。早在上学的时候,就被天上的星星月亮吸引住了。他经常在晚上坐在窗前,乐趣无穷地凝望繁星闪烁的天空。有一天,他哥哥不解地问:“弟弟,你为什么老是对着天空发呆?是不是在向天主祷?”“不,哥哥,我是在观察天象,想探寻天上的奥秘。”哥白尼解释说。“什么,你要管起天上的事情?天上的事有神学家操心,我们怎能去干预!”“为了让人们望着天空不感到害怕,我要一辈子研究它!我还要叫星星和人交朋友,让它给海船校正航线,给水手指引航向。”“你要不听我的劝告,这一辈子你可有罪受了!”哥哥以教训的口气厉声说。“我主意已经打定,什么都不怕!”哥白尼斩钉截铁地说。沃德卡是哥白尼少年时期最敬重的一位老师。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家作客,老师不在。他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打开一看,老师在折了角的地方写了一条批注:“圣诞节晚上,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种特殊的角度,预示着匈牙利的皇上卡尔温有很大的灾难。”正在这时,沃德卡推门走进来。他见哥白尼在家里看书,高兴地说:“孩子,又看什么书了?”哥白尼毕恭毕敬地把书递过去,老师边接书边关切地问:“能看懂吗?”哥白尼认真地回答说:“老师,我看不懂。火星也好,土星也好,都是天上的星星,他们与卡尔温毫无关系,怎么能预示他的祸福呢?”“怎么不能呢?”沃德卡反问道,“命星决定一切!”
        哥白尼当仁不让,大声反驳说:“如果是这样,那人还有没有意志?如果有,人的意志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么关系?”对于哥白尼尖刻的反驳,沃德卡并没有生气,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关系到天文学命运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他对传统的偏见有过怀疑,但又说不出道理。他踌躇再三,深情地对哥白尼说:“孩子,天命决定一切,这是几千年以来的一条老规矩,我不过是拾前人的牙慧罢了。至于你提的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但我没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有毅力的话,以后研究吧!”老师的希望,不久就变成了现实。几十年后,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的伟大理论,宣告了“天命论”的彻底破产。 
    
     
乔治的故事
     
       美国著名的电器厂商——西屋电气公司,它的创始人乔治•西屋(George Westinghouse)是个发明奇才,他一生中得过三百六十一项发明专利。西屋发明的原动力来自于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天性。有一次,他搭火车出差,没想到火车误点五、六个钟头。旅客纷纷向站务员询问误点的原因,原来火车在中途与另一部相撞,致使交通中断。除了西屋外,所有的旅客连忙改搭汽车。他好奇地跑去问站长火车相撞的原因。站长说: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交通号志出问题吧!他对站长的回答很不满意,又跑到警察局查询,他得到了真正的原因——煞车失灵。当时火车的煞车方法是这样的:在每节车厢都设有单独的煞车器,每一煞车器均需几名煞车工来负责。当火车要停下来时,每节车厢的煞车工就同时接煞车器,然后使火车慢慢停下来。可是每个人的反应有快有慢,所以煞车工在听到命令时,根本不可能把每节车厢同时煞住;因而车厢与车厢间每每发生撞击,严重的则常因煞车器失灵而发生相撞事件。西屋在撤底了解出事的原因,他得到一个结论:如果能够改良火车的煞车系统,撞击与相撞的事件必将锐减。他立刻决定了两大改良的原则,第一是把煞车工人取消,第二是煞车权要掌握在火车司机手中。不久之后,他就利用压缩的空气为动力,发明了性能优越的空气煞车器,把它安装在每节车厢下,柜纽就在司机身旁,只要拉开气门柜纽,很轻易就把火车煞住了。此一空气煞车器成为十九世界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也是西屋一生中最得意的发明。
 
 
综合拓展
 
【关于怀疑精神的名诗名句】
1.真正的科学首先教人们怀疑,教人们摸不着头脑。—— 西班牙作家 乌纳穆 诺
2.您不能失去信仰,不能因为怀疑而毁灭那伟大的爱。—— 波兰19世纪作家 显克微支 《崇高的爱》 
3.一个从不怀疑生活方向和目标的人,绝对不会绝望。—— 法国作家 莫里亚克。
4.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巴尔扎克
5.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况
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7.疑而能辨,斯为善学。——方孝孺
8.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9.为信仰挺身而出被人怀疑与我无关。——纳什
10信尽书则不如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