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香玉剧社号
佚名
在中国航空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战斗机,机身上香玉剧社号五个大字格外夺日。这架飞机,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的全体演职员,通过义演,募(mù)集资金,为抗美援朝捐献的。
1950年6月,美国侵略者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燃到了我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抗击侵略者。
战争是需要经济实力做后盾(dùn)的。当时,中国刚刚经历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可以说是满目疮痍(chāngyí),百废待兴。为了保家卫国,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全国发起了募捐运动,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热潮。
1951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常香玉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我军某高地遭受百余架敌机丧心病狂的狂轰滥炸,全连官兵壮烈牺牲。这一夜,常香玉辗(zhǎn)转反侧,悲愤难眠。是啊,就是因为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敌人才会这么猖(chānɡ)狂!于是,常香玉决心要用演出收入捐献一架战斗机,以实际行动投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常香玉说到做到。她一边向人民政府写信,一边在剧团做动员工作。一得到政府批准,她就带领香玉剧社开始演出。可是,捐献一架飞机,谈何容易啊!当时一架飞机需要十五亿元,按香玉剧社当时的演出收入计算,就算场场爆满,也需要演出二百场。
常香玉没有被困难吓倒。她拿出多年积蓄,又卖掉剧社仅有的一部大卡车和自己的房子,作为演出基金。她还宣布:剧社的演职员不拿一分钱的报酬,所有义演收入全部用于为志愿军购买飞机。
为了不影响演出,常香玉把三个不满十岁的孩子全部送到了保育院。母子连心哪!临走时,她看到几个年幼的孩子恋恋不舍的目光,眼圈不禁红了起来。但一想到就要进行的义演,她硬起心肠,头也不回地走了。从此,她带领着剧社的五十多位演职员,踏上了义演募捐的漫漫征程。他们第一站到了开封,接着又日夜兼程赶到新乡、武汉、长沙、西安、广州等地。为了节省开支,常香玉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睡地铺,从不因为自己是社长和名角[jué]搞(ɡǎo)半点儿特殊。每场演出,常香玉都一丝不苟(ɡǒu),扮相、表演都十分精彩传神。在义演过程中,剧社的个别人有些动摇,认为捐一架飞机太难了,就私下劝说常香玉,不如改为捐一辆坦克或几门大炮,这样比较容易些。常香玉不仅明确反对,还耐心地说服了他。
各地观众被香玉剧社的爱国热情所感动。每到一处,剧社都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演出场场爆满。观众们踊(yǒnɡ)跃地把自己的积蓄(xù)投进募捐箱中。许多爱国民主人士,用高出票价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钱买票,支持他们的义举。在广州演出的时候,有一位从南洋回国的华侨特地来到后台,拉着常香玉的手说:“我们华侨在国外也过得很苦啊!祖国母亲多年来受人欺悔,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儿女也没有地位。这次我回国,看到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真叫人高兴啊!可惜我带的钱花完了,我值钱的东西就剩下这块金壳手表了,我把它捐给你们,表表我们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情吧!”说着,他就捋(luō)下了手表交给了常香玉。常香玉十分感动,收下了这块金表,并当即让人到剧场门口拍卖。立即有人买下了这块手表,出价是六十万元。但买主又把它交给常香玉,说:“我再把它捐献出来!”接着第二个人又买,出价一百万,买后又捐献了。于是,许多人买了又捐,捐了又买,反复多次,到最后这块手表的价钱上升到一千万元!
在广州演出结束后,由于全国人民的支持,只演了一百八十多场,收入就超过了十五亿元。1952年2月7日,常香玉把钱全部寄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申(shēn)报书上写明“这架战斗机叫‘香玉剧社号’”。郭沫若会长十分感动,亲笔给飞机题写机名。
不久,这架战机就翱翔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加强了志愿军空军的力量。常香玉捐献飞机的义举极大地震撼了中华儿女,举国上下又一次掀起为抗美援朝捐款捐物的爱国热潮。
梅 兰 芳
《梅兰芳画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lún)陷。
日本侵略者打着“中日亲善”的幌(huǎng)子,找到了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请他到电台去为他们播一次音。虽然并没有明说播音的内容,但梅兰芳心里明白,他们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于是,他便以去香港演出为由拒(jù)绝了。
然而,日本人并未善罢甘休,他们又“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梅兰芳平时性情温和,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纠缠,他发怒了。他明白,虽然这场戏的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百姓,但一旦应邀登台唱戏,日后如果日本人邀请去唱戏,去“满洲国”或东京演出,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回绝呢?于是,他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著名画家丰子恺(kǎi)曾慨叹:“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líng)’,有几人欤(yú)?”作为当时的中国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便是其中之一!
当然,梅兰芳也意识到,只要他留在上海一天,日本人对他的骚(sāo)扰就一天不会停止。深思熟虑之后,梅兰芳离开了上海,来到了香港。
因为战乱,梅兰芳被迫滞留在香港达四年之久。在日军围攻香港期间,日本人仍然别有用心地邀请他。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tuò)手可得。然而,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他宁[nìng]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香港沦陷后,日本占领军又三番五次地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但难以排遣的苦闷是:为抗拒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
怎样才能让日本人断绝请他登台演出的念头呢?冥思良久,梅兰芳终于有了一个办法,那便是“蓄须”。一向爱好整洁的梅兰芳,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衣着变得极其随便,头发很长时间才理一次,而以前每天都要刮掉的胡须,也开始出现在嘴边了。孩子们好奇地问他:“爸爸,你怎么留起卓别林的小胡子来了?”
梅兰方起初笑而不答,只是抚摸着胡须,露出一副得意的样子。孩子们追问急了,他才装作幽默地答道:“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
谁都知道,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从来都是扮演旦角的。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
但是,对他这样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呀!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péngpài)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
老奸巨猾的日本驻港部队司令酒井猜到了梅兰芳蓄须的目的。但面对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这样一位同样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他着(zhuó)实有些无奈。况且,梅兰芳以“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为由拒绝登台,也合情合理。
然而,“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yì)的。当他最终从香港返回上海之后,日本人、汉奸轮番登门,有的说“小胡子是可以剃(tì)掉的嘛”,有的说“年纪大不再登台,也可以,出来说一段话,与年纪大和胡子都是没有关系的嘛”。面对这些劝诱甚至威胁,梅兰芳一律斩钉截铁地拒绝。他一方面坚持蓄须,一方面甚至不惜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对疫苗过敏的他曾请私人医生为他一连注射三针伤寒疫苗,致使自己连日高烧不退,差点失去性命。梅兰芳的良苦用心,终于击碎了日伪的痴心妄想。
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jiǒng)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
黄河之水天上来
综合拓展
1.有关祖国母亲河诗句与名言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每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奔向大海。长江、黄河都奔向了大海,方式不一样。长江劈山开路,黄河迂回曲折,轨迹不一样。但都有一种水的精神。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沉淀于泥沙,就永远见不到阳光了。——俞敏洪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 《征人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影视推荐
《怒吼吧!黄河》是197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的一部以《黄河大合唱》为纽带,描写文革时期正直的女主人公何丹为了正义与光明不畏艰难勇敢的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英勇事迹,表现出了人民旺盛的革命激情及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歌颂祖国的母亲河,书写民族的苦难、斗争与光明,激发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更能深刻的影响学生的的爱国精神和强烈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