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芦衣顺母
住在当时鲁国的一个少年名字叫闵损,从小就过着饥寒心酸的生活,因为幼时丧母,失去了慈母之爱,童年的生活很孤苦。父亲闵公后来给他找了个继母,生活才算有了改变,刚开始继母待闵损还好,等到她自己生了儿子后,情形却逐渐改变了,她只慈爱自己所生的骨肉,对闵损开始冷落了下来,处处看着都不顺眼。父亲在家时还好些,等父亲出门儿做生意离开家后,母亲对闵损便没有什么温暖,不但让他带看弟弟,而且把家中所有的脏活儿累活儿全叫他干。曾饱受苦难的孩子竟然懂事早,九岁的他不但乐意去干一切脏苦累活儿从不怨言,而且对待打骂也能逆来顺受,能以德报怨,对人讲话总是彬彬有礼;特别是对五岁的弟弟非常疼爱友好,处处关心而谦让弟弟,兄弟俩心心相印亲密无间。
这年冬天,父亲从远方做完生意归来,全家人欢欢喜喜得以团圆,闵损给父亲送上一碗热水,但因为身上发冷,两个手臂不由自主地哆哆嗦嗦抖个不停,碗中的水竟洒了一多半,母亲瞪了他一眼,赶紧告诉小儿子又奉上一碗。这种情形父亲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骂闵损不长进、没出息。
饭后,父亲带上兄弟两个赶着马车去拉货,一路上迎着凛冽的寒风,闵损冻得身体缩成一团,父亲看他穿着厚厚的棉衣,不觉火从心起,并斥责说:看看弟弟穿的比你少,也没有冻成你那样,看你怎么活像个冻死鬼脱生似的,太没出息啦!说着便顺手抽了闵损一鞭子,弟弟见状心疼哥哥,扑在哥哥身上,这第二鞭子打下去后,闵损的棉衣被打破了,突然从破洞处露出一些芦苇花洒了一车,父亲一看愣住了,刹那间他就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后娘竟如此狠心待儿子,气得当下掉了眼泪。
待到拉完货回到家里后,立即写了一纸休书,令其妻快快回返娘家!妻子吓得跪地磕头如捣蒜,盛怒的闵公只说:你心太狠了,是绝不可原谅的。看母亲头已磕破,闵损和弟弟慌忙地跪了下来。那时女人地位很低,一旦被夫家休了,这一生就算是完了,为此走投无路而轻生寻短见的不在少数。
眼看丈夫不肯饶恕自己,妻子感到绝望了,这时闵损开口道:孩儿请父亲息怒,恳求您就饶了母亲这一回吧,家里是不能没有母亲的,没有母亲的家不像一个家,更何况“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如果父亲不答应孩儿绝不起来!说罢与弟弟叩头不止,这时闵公被儿子一番合乎情理的正语之言打动了,看了看几乎要昏倒的妻子,心肠软了下来,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你们都下去吧。两个儿子赶紧扶起母亲,这时如梦初醒的母亲,激动地抱着两个儿子痛哭失声,她万万没有想到在这关键的时刻,大儿子竟然救了她一命。从此,被感化过来的母亲对大儿子又敬又爱,处处待他胜过自己的亲生儿子,弟弟对兄长更是敬重有加,从此闵公的家,成为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
真是英雄出少年,一个少年闵损竟已具备了说话有理,忍辱负重和能严格修悟自己的美德,充分体现其宝贵的佛性,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感动,难怪他后来竟然成为孔夫子的得意门徒之一。
黄香温席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子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母爱
清清河边水
在外工作的人都会想念自己的家乡,春节到了。我特别想念我那70多岁高龄的爸爸妈妈,在想他们的时候,我好像看到母亲那瘦弱的身体,站在我家的大门口朝我回去的方向看,盼望着我回去。
我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好母亲,记的有一次是星期天我们那来了个杂技团,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去看杂技演出,像我们那个年龄看杂技心里特别激动,看完以后就没回家,到学校操场上学着她们的动作,在那里学翻跟斗,劈叉喜喜哈哈忘记了时间,把自己搞的一身的汉水和泥土,觉的累了这时才想起回家。母亲在家里焦急的等着,看到我回来了,有点不高兴,说下次不许这样,快吃饭吧,我慌忙洗了把脸,真的饿了我大口大口的吃个饱,母亲让我洗澡睡觉,我那里还有劲洗澡,上床就睡了,母亲端来一盆水从脸到脚给我洗一遍,我感到身上清爽多了,甜甜的睡着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在冬天。是她每天晚上把被子给我掖好,然后在我的脚那头再盖上一个大袄,我们那里冬天没有暖气,说这样你就不会蹬开了。我现在已长大,在外地工作,有了自己的家和一个儿子。我一年也就是回去一到两次,每到过年我就会想起我的母亲。
去年十一国庆节放假,我们都回去了母亲特高兴。我一回到家总想到处看看,吃完中午饭我要到我姐姐家去,母亲说等我一回我和你一快去假期就几天她总想和我在一起聊聊。在回来的前天晚上,二姐请我们到她家吃饭,一年只见一次,姐夫和老公都喝的很多,免不了多聊一会,外面下着小雨,母亲在家呆不住了这么晚了还不回来啊,老家晚上有没有路灯路有不平,她就拿手电桶,打一把伞高一脚底一脚的来找我们。他们还在喝,一点不听,我很生气,让母亲走。她说现在街道改了有那么黑怕你们不好找到家,他们还在喝,我和姐姐打个招呼,生气的走了。母亲紧跟在我的后面,说给你把伞打着,别把身体淋湿了,我生气的在前面走也不理她,姐姐家离母亲家不远,到家后上床就睡。一会母亲也到家了,她这回真生气了,很很的说你这个死丫头还是以前的那个倔脾气,起来洗洗脚解乏,我也不只声,母亲端来一盆热水,喊着我的乳名,容容,容容,起来起来洗洗再睡我就是不理。母亲没办法只好把水端走了。现在想想我真不懂事,母亲那天要是滑倒摔坏了身体我会后悔一生的,我太认性了。也许是母亲疼我,我就爱在母亲面前撒娇,别人面前我不敢。母亲我以后一定好好的疼你,懂事。有时间多回去陪陪你,我想你了。
我的亲情中药
心绪秋思
都知道中药是苦的,而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吃得了那份苦。前几天我吃了几付中药,那苦苦的滋味真的是不好受。幸好不用自己熬,因为有母亲。
每天回到家里,走进楼道就嗅到一股浓浓的药味。打开家门,看到母亲正在药锅前,专注地熬着那份药,也许有人熬药也是一种幸福吧。
药熬好了,喝药对我来说是一件难事,想想那苦苦的味道,真不知道怎么才能咽到肚子里。每天晚上,母亲都要把药端到我面前,并把早已剥好皮的块糖放到桌子上,一遍又一遍的劝我吃,那神情就像在哄一个三岁的孩子。而我面对中药有一种恐惧,每次定会让母亲又热一次。
当然,更可恶的是早上起来喝中药。清晨六点,奶奶就早早的起来把药热好,然后把我我叫醒,让我吃完药再睡。一向嗜睡的我怎会轻易起来。于是奶奶便左手拿着药碗右手拿着水杯坐在我枕边等我起来。慢慢的,药变凉了,水变凉了,奶奶又去热,热完了再这么端着坐回到我枕边。
掀开被子,看到奶奶仍然那么坐着,真是不忍心了,于是只好边发着牢骚边揉着腥松的眼睛坐起来。奶奶看到我坐起来了,很是高兴,说:“吃吧,早吃了,还能再睡一会,起来正好吃饭。吃了中药再躺一会儿可舒服了。”
我压根不愿意吃药,更不相信吃完中药还能舒服到哪里去。之所以肯喝药是不忍心看着奶奶就那样端着。
就这样一付又一付药地吃,一天又一天的接受着母亲和奶奶两个人的轮番“烘炸”。当吃最后一付药时,正好赶上假日。于是看着母亲熬药,也知道了原来母亲每次熬药都要在那里站上二个多小时,半步不离。我几次要自己熬,母亲都不肯。
药终于熬好了。又该吃药了。看着这最后一付药,真是百般滋味。母亲和奶奶一同看着我喝药。说来也奇怪,喝这碗药的时候,虽然事实上还是苦,但我却丝毫不觉得。这一刻,我觉得我是幸福的。也在这一刻我又想起了母亲把糖剥好等我吃药的情景,想起了奶奶早早地起来端着药碗和水杯默默坐在我床边的情景。
就这样慢慢的品味着,品味着这苦苦的中药和甜甜的亲情。再也没有了苦,没有了那份娇气,此时的我正被浓浓的“亲情中药”感动着,苦中有甜……
综合拓展
1.与母爱有关的名人名言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2.作品推荐
《孝心无价 》是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在文章开始举了两个关于"孝"的例子:一种是求学的苦孩子,一种是离家的游子,作者并不认可他们的"孝",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作者相信天下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但作者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将会带走行孝的机会。因为人生是短暂的,父母可能在我们想行孝之时已离开人世。
推荐理由:
子女对待父母的"孝",无论什么方式,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养儿方知父母恩,自己做了妈妈后对"父母"有了更深的认识,父母为儿女全心全意,尽管深知儿女对父母的爱会大打折扣,但没有哪一个父母会因此控制自己的"爱心"。有了做父母的体会,和妈妈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这方面的内容。村里谁家的儿女孝顺了,谁家的孩子对老人不好了,家长里短成了妈妈的世界的主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