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傅雷家书(节选)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像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忆的;我们噜哩噜嗦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尽管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聚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想念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心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人,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新大陆(札记之一节选)

周国平

初为人父的日子,全新的体验,全新的感情,人生航行中的一片新大陆。我怀着怎样虔诚的感激和新鲜的喜悦,守在妞妞的摇篮旁,写下了登陆第一个月的游记。我何尝想到,当时的妞妞已经身患绝症,我的新大陆注定将成为我的凄凉的流放地,我生命中的永恒的孤岛……

1 奇迹四月的一个夜晚,那扇门打开了,你的出现把我突然变成了一个父亲。

在我迄今为止的生涯中,成为父亲是最接近于奇迹的经历,令我难以置信。以我凡庸之力,我怎么能从无中把你产生呢?不,必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运作了无数世代,然后才借我产生了你。没有这种力量,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父亲或母亲。

所以,对于男人来说,唯有父亲的称号是神圣的。一切世俗的头衔都可以凭人力获取,而要成为父亲却必须仰仗神力。

你如同一朵春天的小花开放在我的秋天里。为了这样美丽的开放,你在世外神秘的草原上不知等待了多少个世纪?

由于你的到来,我这个不信神的人也对神充满了敬意。无论如何,一个亲自迎来天使的人是无法完全否认上帝的存在的。你的奇迹般的诞生使我相信,生命必定有着一个神圣的来源。

望着你,我禁不住像泰戈尔一样惊叹:“你这属于一切人的,竟成了我的!”

2 摇篮与家园今天你从你出生的医院回到家里,终于和爸爸妈妈团圆了。

说你“回”到家里,似不确切,因为你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家。

不对,应该说,你来了,我们才第一次有了一个家。

孩子是使家成其为家的根据。没有孩子,家至多是一场有点儿过分认真的爱情游戏。有了孩子,家才有了自身的实质和事业。

男人是天地间的流浪汉,他寻找家园,找到了女人。可是,对于家园,女人有更正确的理解。她知道,接纳了一个流浪汉,还远远不等于建立了一个家园。于是她着手编筑一只摇篮,——摇篮才是家园的起点和核心。在摇篮四周,和摇篮里的婴儿一起,真正的家园生长起来了。

屋子里有摇篮,摇篮里有孩子,心里多么踏实。

3 最得意的作品你的摇篮放在爸爸的书房里,你成了这间大屋子的主人。从此爸爸不读书,只读你。

你是爸爸妈妈合写的一本奇妙的书。在你问世前,无论爸爸妈妈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你的模样。现在你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么完美,仿佛不能改动一字。

我整天坐在摇篮旁,怔怔地看你,百看不厌。你总是那样恬静,出奇地恬静,小脸蛋闪着洁净的光辉。最美的是你那双乌黑澄澈的眼睛,一会儿弯成妩媚的月牙,掠过若有若无的笑意,一会儿睁大着久久凝望空间中某处,目光执著而又超然。我相信你一定在倾听什么,但永远无法知道你听到了什么,真使我感到神秘。

看你这么可爱,我常常禁不住要抱起你来,和你说话。那时候,你会盯着我看,眼中闪现两朵仿佛会意的小火花,嘴角微微一动似乎在应答。 

    你是爸爸最得意的作品,我读你读得入迷。

 

 

 

朱德和母亲

刘喆



 
 朱德的母亲是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先把饭煮好,再下田劳动,还要养猪、养蚕、纺棉花,甚至做挑水挑粪的力气活。
  朱德从四五岁起就帮母亲递柴火、烧开水。只要能帮到母亲的忙,再苦再累,朱德都觉得很高兴。到八九岁时,他学会了一些干农活的技巧和本领,不但能挑能背,还能种田了。
  每天放学以后,看见母亲在灶前汗流满面地烧饭,朱德总是悄悄地把书包一放,就默默地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他就整日在田里帮着母亲劳动。母亲看到朱德小小年纪,样样都和自己抢着做,非常心疼,常常拉着他的手,责怪地说:“你上学已经很累了,小孩子家,出去和同学一起玩玩吧。别替我干活了!”朱德总是笑笑,继续帮母亲忙这忙那,硬是抢在母亲前头把事情干完。村里人知道了,都夸朱德是个勤劳孝顺的好孩子。
  朱德家没有水井,每天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满两桶水,再爬山坡走回家,这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件很难的事,但是朱德为了减轻母亲的劳累,总是抢着去做。
  那是一个秋收季节的晚上,母亲做完了全家的饭,刚刚收拾好厨房,又忙着在月光下晾谷子,直到深夜还没休息。突然母亲发现水缸里的水用光了,但时间已经很晚,母亲怕惊动大家,打算第二天一早再去挑水。可是第二天清早,母亲起床一看,缸里已有满满的一缸水了。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晚上水缸是空的,早上起来却是满的。原来,这是朱德天没亮时就起来挑满的。
  朱德长大以后,离开母亲去读书,后来又参加了革命,工作十分繁忙,不能回家探望母亲,但他一直惦念着母亲,常给母亲写信、寄钱。
  1944年,朱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心中十分悲痛。当时他正领导着八路军打日本鬼子,因军务繁忙,不能回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母亲。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我用什么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

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使母亲和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着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

              马克·汉林

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综合拓展

1.与父爱有关的名人名言

父爱是水。——高尔基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淮南子

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的生命。——达芬奇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 ——狄更斯

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冰心  

2.作品推荐

爱的教育》也称《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意大利作家埃得蒙托··亚米契斯根据他的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推荐理由:《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中。1994年被列入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中。2001年被教育部指定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课外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