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8课-《明天更辉煌》-万向思维

 

骨肉分离|自强不息|炎黄子孙
【骨肉分离】
1.解读:骨肉:指父母兄弟等亲人。比喻亲人分散,不能团聚。【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0卷:“害得我骨肉分离,死无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2.成语接龙
骨肉分离--离世遁上--上下一心--心惊胆战--战无不胜--胜任愉快--快意当前--前仰后合--合二为一--一锤定音--音容宛在--在所不惜--惜玉怜香--香草美人--人命危浅--浅尝辄止--止暴禁非--非同寻常--常年累月--月晕而风--风风雨雨--雨打风吹--吹灰之力--力倍功半--半筹莫展--展翅高飞--飞灾横祸--祸结衅深--深切著白--白山黑水--水漫金山--山水相连--连枝同气--气吞斗牛--牛不出头-头重脚轻--轻薄无行--行不及言--言归和好--好事多磨--磨砺自强--强做解人--人亡家破--破胆寒心--心殒胆破--破铜烂铁--铁树开花--花貌蓬心
【自强不息】
1.解读: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步。息:停止。[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其实这句话言简意骇,“自强不息”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品格。如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见义勇为,不避艰险。” “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生具有团结协作,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梁启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名高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 
 
【炎黄子孙】
1.解读: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