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课文3-《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3.江南

【江南】

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在东周时期是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下游今浙江安徽江苏赣东北等地的长江以南部分。东周春秋时吴王曾建姑苏台,以后姑苏一词经常出现在历代文人歌咏江南的诗词作品中,如唐诗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台枕吴江水,层级鳞差向天倚,诗仙李白的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等。诗神苏东坡家喻户晓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将江南西湖美景比喻为西施之美,更是强化了这种文化内涵。唐代欧阳炯江城子》一词中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的名句,无疑体现了脱胎于春秋吴越争霸历史背景的纯美文化,淡去侠骨,尽显柔情。因此,在历史上,江南一度被中原称为吴越,后来随着中原汉人大量南迁,江南成为一个文教发达、美丽富庶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从古至今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景象。

江南四大名楼

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和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安徽宣城市的谢眺楼被人们誉为江南四大名楼

楼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建筑,楼,重房也阁,楼也。这就是说,楼阁一般都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且都以木质为主要结构。在中国古代,不管是佛、道、儒这些宗教门派,还是皇家贵族,都把楼阁看作是神圣、尊贵和威严的象征。在修建的众多楼阁中用于观景、赏景的楼阁很多,也分布很广,南方有,北方也有,但是南方居多。这些楼阁一般临水而建,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景色秀美。所以,这些楼阁也是文人雅士们汇聚之所,许多文学名篇也因这些楼阁而诞生,而这些楼阁也因这些文章的流传而声名远扬。当然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了。

滕王阁

滕王阁,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赣江之滨,自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建成之后,历经磨难。在建阁至今的1300多年中屡毁屡建,而每次重修,不但都能够再现古阁的风姿,而且规模也是越建越大。1926年滕王阁最后一次被毁于北洋军阀邓如琢手中。1983101正式开始了第29次滕王阁的重修工作,1989年落成。新阁共9层,高57.5米,是一座大型的仿宋建筑,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中最高的楼阁。在阁的第六层东西两面,各挂着写有滕王阁三字的大匾,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字体;阁的三个明层四周,均建有平座栏杆,以供游人远眺;在第五层的屏壁上,还镶嵌着铜制的王勃滕王阁序》碑;在滕王阁的门柱上,还有泽东亲笔手书的《滕王阁序》中的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它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为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天下扬名,故又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登阁纵览,春风秋月尽收眼底,近可见仿古商业街迂回曲折,错落有致,西侧赣江、抚江浩浩汇流,远处长天万里,西山横翠,南浦飞云,长桥卧波,令人心旷神怡。

 

岳阳楼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西岸的岳阳楼,它是三国时期(公元215年)东吴将领鲁肃为了对抗驻守荆州的蜀国大将关羽所修建的阅兵台,当时称为阅军楼。据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岳阳楼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

唐代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中书令张说遭贬,谪戍岳州(今岳阳市)。次年,张说便在鲁肃的阅军楼旧址上重建了一座楼阁,并正式定名为岳阳楼。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大臣滕子京受排挤,被贬岳州后,重修了岳阳楼。建成后,滕子京请当时的名臣、大文学家范仲淹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被中外广为传诵,亘古不衰。岳阳楼也与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一起声名远播。故有湖南岳阳楼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如今(2012年底)人们看到的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个木质结构的建筑,她从清朝时期重修后,历经百余年加之几十年的战乱而没有被毁。虽说楼的高度仅有19.72米,比滕王阁和黄鹤楼的规模小得多,但是这个屹立在洞庭湖边上的古代建筑,也可以说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不是在建国后重新修建的,并且是保留完好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的楼阁。

 

黄鹤楼

黄鹤楼在湖北武昌长江南岸,相传也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宋画《黄鹤楼图》再现了宋楼的面貌。图中黄鹤楼建在城台上,台下绿树成荫,远望烟波浩淼。中央主楼两层,平面方形,下层左右伸出,前后出廊屋与配楼相通。全体屋顶错落,翼角嶙峋,气势雄壮。宋以后,黄鹤楼曾屡毁屡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几年。现仅留当时楼貌照片,已不是宋画在高台上丛建多座建筑,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为折角十字,外观高三层,内部实为六层。下、中二檐有12个高高翘起的屋角,总高32米。

 

黄鹤楼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72根圆柱拔地而起,雄浑稳健;60个翘角凌空舒展,恰似黄鹤腾飞。楼的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雄奇多姿。

 

谢脁楼

南齐建武二年(495)夏,有个出身显族、年届30的诗人,逆水乘舟,缓缓抵达皖南的宣城。他是已经给萧姓的王侯们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脁。谢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谢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南齐建武年间(494—496年)谢脁出任宣城太守时建,取名曰高斋。谢脁曾在此理事、生活,并作有《高斋视事》、《高斋闲望》、《后斋回望》等诗。

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脁,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又因该楼建成时,敬亭山已经扬名,登楼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称为北望楼。唐代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此楼凭吊,赋诗抒怀。《秋季登宣城谢脁北楼》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由于李白之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又被称为谢公楼谢脁楼。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因其地势高且险,崖叠如嶂,故题名叠嶂楼,并作记以志。(《江南通志》:叠嶂楼,在宁国府郡治后,即谢朓为宣城太守时之高斋地。一名北楼,亦称谢公楼。唐咸通间,刺史独孤霖改建,易今名。)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许廷式重新修葺,并说:叠嶂之名以地命也,谢公之称以人传也。北楼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题名曰:古北楼。清光绪初(1875),知府鲁一贞, 再次重修。修整后的北楼分上下两层,上圆下方,全木结构,顶盖琉璃瓦,四边飞檐翘角。上层题额曰叠嶂楼,围以木栏杆,下层题为谢脁楼,四方置屏风门。楼基周围有历代诗文碑刻和修楼碑记。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该楼被日机炸毁。

1987年在宣州市9届人民代表大会上,18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重建谢朓楼1990年市长常务会上正式通过;199788破土动工,翌年竣工。1998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高台。为保护谢脁楼遗址,划定的保护范围是遗址基座四周各50米;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之外向南100米,向西80米,向东、北各50米。 现已建立谢脁公园,并成立了谢脁楼管理处。

【莲叶】

 

荷叶的表面附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这些乳突时,可以看到在每个微米级乳突的表面又附着着许许多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级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

莲叶

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植物分类研究的德国波恩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威廉·巴特洛特及其领导的小组,通过电子显微镜对一万多种植物的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终于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莲花叶面上倒几滴胶水,胶水不会粘连在叶面上,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蜡晶体的叶子干干净净,这正是防水叶面的特点。这一现象引起巴特洛特的好奇心,并作出这样的假设:在防水性和抗污性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经过努力,他发明了一项新技术,生产出表面完全防水并且具备自洁功能的材料。这是一项用途广泛的新技术,它使人们不再为建筑物顶部和表面的清洁问题发愁,也不必再为汽车、飞机和各种运输工具的清洁问题大伤脑筋。

叶盾状或圆形,表面深绿色,被蜡质白粉,背面灰绿色,呈波状。叶柄圆柱形,密生倒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