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战争】
课文提到的“战争”指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差不多4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
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与其仆从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苏联战争决策层的战略误判,以及“大清洗”后红军指战员素质低下,苏联红军丧师失地、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联红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联红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解放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
1945年5月8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主要战事告终。
【法西斯】
法西斯,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为古罗马执法官吏的权力标志。现象征强权、暴力、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掠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极端独裁形式。
后来,奉行独裁统治的意大利法西斯党用来作为该党的标志。法西斯逐渐成为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39年~1945年的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大半个欧洲。在1933年~1945年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在1922年~1943年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意大利等等,其专制统治都是法西斯。
命名党派
古罗马时期意大利通过对外扩展称为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这对意大利产生了极具深刻的影响。它激发了意大利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奋斗实现国家统一,也煽动起他们的“好战情绪”。墨索里尼利用了意大利民族主义的这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双重性特性,20世纪20年代,有着凯撒情节的意大利墨索里尼选择用“法西斯”这个古罗马的名字命名自己的党派,其习俗礼仪全部沿袭古罗马遗风,他们以黑衫做制服,以古罗马的笞棒图案作为党徽。并提出一个以“恢复古罗马的光辉业绩”为口号的政治纲领,从而为法西斯主义赢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奠定基础。墨索里尼对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热情的利用还表现在法西斯党所使用的党徽——“束棒”,这是古罗马高级执政官行使权力时用的标志。他还规定以罗马式的敬礼代替当时的西方传统的握手礼。墨索里尼曾写道:“古罗马传统是一种力量的概念,在法西斯主义学说中帝国不但是领土的或军事的、贸易的表现,而且是精神或道德的表现。”
1919年3月23日意大利建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就是一个由一批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退伍军人为主而组成的组织。墨索里尼在法西斯成立大会上说:“帝国主义是所有经济和精神扩张的民族的生存基础。”“我们有权要求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法西斯在面对无产阶级及群众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竭力宣传民族沙文主义和尚武精神,鼓吹建立“大意大利”。《从灾难走向灭亡——法西斯主义史》一书中作者写道:“意大利人对和平协议中的条款非常不满意,他们觉得在和平协议桌上被盟友出卖,意大利的胜利成果被分解的支离破碎。”他们主张“采取各种方式,包括用武力向外扩张”,去占领所谓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夺取伦敦条约所许诺的领土。墨索里尼甚至叫嚷,“要么修改(凡尔赛)条约,要么进行新战争”。极端的民族主义开始在意大利弥漫开来。
随后,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性质的政党,从此“法西斯”这个词沦为了极端恐怖和独裁的代名词,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