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

矛(máo),兵器名,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是战争中常用兵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始于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以多矜奇也。矛的使用方法大多是用双手握柄,以直刺或戮为主的战斗使用方法。

简介

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 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即以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从战国晚期开始,较多使用钢铁矛头。直到汉代,钢铁制造的矛头才逐渐取代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大并更加锐利。

【盾】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盾改称“彭排”。宋代时正式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

分类

长牌

为步兵所用。式样多为长方形,可以掩护身体,防止敌人的兵刃矢石所伤。通常与刀、剑等兵器配合使用。

手牌

古代步兵旁牌的一种。手牌长五寸七尺,当中窄面两头宽。中窄处为一尺,两头宽处为一尺三寸。它以白杨木或松木制成,轻便而坚实。其正面绘有虎形彩绘,后面有把手。可供携带。

旁牌

即盾,傍牌的别名。木质,皮革裹束,骑兵为圆形,步兵为长形。

燕尾牌

步兵旁牌的一种。燕尾牌宽一尺,长约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燕尾牌正面从上至下当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鱼背。面面绘有彩画。反面与把手可供携带。燕尾牌以枪木或椆木制之,质轻而硬。用时,人伏于手牌后,侧身而进。因此牌虽小,但足以抵挡矢石。

罗马大盾

是古代最好的盾牌之一。这种盾牌为木制,俯视呈半圆形,正面看则为长方形。

藤牌

呈圆形,内以大藤为骨架,再用藤条编制而成,具有体轻坚韧等特点。

少林盾牌

为少林僧人防身挡箭所使用。

【坦克】

    坦克,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有“陆战之王”之美称,它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强大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是战争中的威力极大的武器。坦克一般装备一门中或大口径火炮(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数挺防空(高射)或同轴(并列)机枪。坦克大多使用旋转炮塔,但亦少数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车体等系统组成。

一种全履带装甲战斗车,通常装有一门火炮和多门自动武器,具有优良的越野机动性、坚固的装甲防护、强火力和强大的突击能力,可以根据作战任务而携带穿甲弹、破甲弹、榴弹等弹药。此外一些坦克不仅可以在陆地上使用还可以在水上使用,简称水陆两栖坦克。

组成

坦克由坦克武器系统、坦克推进系统、坦克防护系统、坦克通信设备、坦克电气设备及其它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

总体结构

坦克是一架复杂的战斗机器。它的驾驶室位于前部,战斗部分位于中部,炮塔就在这里。炮塔上装有一门火炮,并且安装了高射机枪。坦克的后部装有发动机。坦克里一般配置四个人,包括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弹手。

现代坦克大多是传统车体与单个旋转炮塔的组合体。按主要部件的安装部位,通常划分为操纵、战斗、动力—传动和行动4个部分。

操纵部分(驾驶室)通常位于坦克前部,内有操纵机构、检测仪表、驾驶椅等;战斗部分(战斗室)位于坦克中部,一般包括炮塔、炮塔座圈及其下方的车内空间,内有坦克武器、火控系统、通信设备、三防装置、灭火抑爆装置和乘员座椅,炮塔上装有高射机枪、抛射式烟幕装置等;动力传动部分(动力室)通常位于坦克后部,内有发动机及其辅助系统、传动装置及其控制机构、进排气百叶窗等;行动部分位于车体两侧翼板下方,有履带推进装置和悬挂装置等。

在总体布置上,大多数坦克是是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传动室在车体后部且发动机纵置。有的坦克将发动机横置,有的坦克将动力—传动装置布置在车体前部。

坦克乘员多为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装弹、驾驶等任务。有些坦克采用了坦克炮自动装弹机,这样就不需要装填手,通常为3名乘员。

设计

坦克的设计可分三方面:包括火力、防护力及机动力,另外还有对战场上敌军士兵的心理压力。火力是指识别、交战及毁灭目标的能力;防护力是指被敌军发现、击中、破坏的忍耐力;机动力指对战场上多种不同地型的适应能力及战略上的运送能力。

以上三方面各自影响,例如加强装甲提高防护力后,因为重量增加而降低机动力;改用大型主炮加强火力后,会因炮塔前方装甲较弱及车体平衡而影响防护力及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