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

    小兴安岭,亚洲东北部兴安岭山系西北-东南走向山脉之一。是东北地区东北部的低山丘陵山地,是松花江以北的山地总称。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中北部。西与大兴安岭对峙,又称“东兴安岭”,亦名“布伦山”。山脉西北接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东南到松花江畔张广才岭北端,黑龙江与松花江的分水岭。南北长约450公里(一说500公里),东西宽约210公里,面积77725平方公里。

小兴安岭北部多台地、宽谷;中部低山丘陵,山势和缓;南部属低山,山势较陡。最高峰为平顶山,海拔1429米。

小兴安岭地区,是中国重点用材林基地。林区面积1206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00多万公顷,林木蓄积量约4.5亿立方米,红松蓄积量4300多万立方米,占全国红松总蓄积量的一半以上,素有“红松故乡”之美 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小兴安岭进行了全面开发,先后建立了24个林业局,并在小兴安岭腹地建立了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林业城市-伊春市。在五营一带建立了以保护红松为主要目的的国家级“丰林自然保护区”,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木材。 区内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比较著名的有山脉东部的鹤岗煤田。

地貌特征

小兴安岭山势不高,海拔一般500-800米,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表现出明显的成层性,属低山丘陵地形。东部和南部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较多,超过1000米的山峰主要沿松花江和呼兰河的分水岭分布,最高峰平顶山,海拔1429米,其次为小城墙砬子,海拔1223米,此外尚有大青山等10余个海拔超过1000米的山峰,多属断块中山地形。围绕中山的是低山和丘陵,海拔500-800米,向西北降为丘陵状台地,到孙吴至黑河一带成为海拔300米左右的宽广台地。小兴安岭南北两坡由于新构造运动上升的不对称性,地貌对比差异十分显著,南坡山势浑圆平缓,水系绵长;北坡陡峭,成阶梯状,水系短促。在东部,北东-南西向和南北向的山文线比较明显,但总体来说,山脉走向很乱,几乎无明显的方向,分水岭蜿蜒曲折。

小兴安岭山区的主要河流有:属于黑龙江水系的逊河沾河乌云河等;属于松花江水系的有汤旺河呼兰河等。在西北部,黑龙江和逊河有较宽的冲积平原,东南部除汤旺河上游有一些较宽的谷地外,其中游和下游山势高峻,河流侵蚀强烈,多悬崖绝壁及V形峡谷,水流湍急。小兴安岭构成黑龙江水系与松花江水系的分水岭。小兴安岭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寒冷,有不连续的岛状多年冻土存在。在庆安、铁力、南岔一带,多年冻土区在平均气温10℃等值线附近交叉变化。10℃等值线以北,多年冻土呈岛状小块分布,有些地带,融区达80%以上。但厚度较大,有的地区超过10-12米,在乌伊岭一带厚度最大,可达30米。鹤岗北部的乌拉嘎矿区,多年冻土分布在河漫滩地带,厚度约为5-10米,平均地温-0.5--10℃,多为小面积的岛状多年冻土,所以这一带融冻作用较强,形成一些融冻泥流阶地、冻胀丘等冰缘地貌。

【红松】

红松裸子植物,常绿乔木,高可达40米。小枝密生褐色柔毛。叶5针一束,粗硬,树脂道3个,叶鞘早落。球果卵状圆锥形,种鳞先端钝,向外反曲,成熟时种子不脱落。种子大,长1.2~1.6厘米,无翅。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到小兴安岭,常同鱼鳞松、红皮云杉组成混交林。耐寒性强,喜微酸性土或中性土。木材轻软、细致、纹理直、耐腐蚀性强,为建筑、桥梁、枕木、家具优良用材;树皮可提取栲胶,树干可采松脂;种子供食用或药用,又可榨油供食用及工业用。为产地主要造林树种,又为观赏树

形态特征

红松是松科松属的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米,胸径1米;幼树树皮灰褐色,近平滑,大树树皮灰褐色或灰色,纵裂成不规则的长方鳞状块片,裂片脱落后露出红褐色的内皮;树干上部常分叉,枝近平展,树冠圆锥形;一年生枝密被黄褐色或红褐色柔毛;冬芽淡红褐色,矩圆状卵圆形,先端尖,微被树脂,芽鳞排列较疏松。

针叶5针一束,长6-12厘米,粗硬,直,深绿色,边缘具细锯齿,背面通常无气孔线,腹面每侧具6-8条淡蓝灰色的气孔线;横切面近三角形,皮下层细胞单层,但在背面两树脂道之间常出现断续的分布着1-3或多至15个细胞宽的第二层皮下层,树脂道3个,中生,位于三个角部;叶鞘早落。

雄球花椭圆状圆柱形,红黄色,长7-10毫米,多数密集于新枝下部成穗状;雌球花绿褐色,圆柱状卵圆形,直立,单生或数个集生于新枝近顶端,具粗长的梗。球果圆锥状卵圆形、圆锥状长卵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9-14厘米,稀更长,径6-8厘米,梗长1-1.5厘米,成熟后种鳞不张开,或稍微张开而露出种子,但种子不脱落。

种鳞菱形,上部渐窄而开展,先端钝,向外反曲,鳞盾黄褐色或微带灰绿色,三角形或斜方状三角形,下部底边截形或微成宽楔形,表面有皱纹,鳞脐不显著;种子大,着生于种鳞腹(上)面下部的凹槽中,无翅或顶端及上部两侧微具棱脊,暗紫褐色或褐色,倒卵状三角形,微扁,长1.2-1.6厘米,径7-10毫米;子叶13-16枚,针状,横切面三角形,长3.8-5厘米,宽约1.5毫米,先端尖,边缘有细锯齿;初生叶条形,长1.3-1.6厘米,宽不及1毫米,边缘有细锯齿。

花期6月,球果第二年9-10月成熟。

【白桦】

    白桦:落叶乔木,树干可达25米高,50厘米粗。有白色光滑象纸一样的树皮,可分层剥下来,用铅笔还可以在剥下薄薄的树皮上面写字。白桦的叶为单叶互生,叶边缘有锯齿,花为单性花,雌雄同株,雄花序柔软下垂,春天树上的叶还没长出来的时候就开花了。白桦树的果实扁平且很小,叫翅果,很容易被风刮起来传到远处。

白桦喜欢阳光,生命力强,在大火烧毁的森林以后,首先生长出来的经常是白桦,常形成大片的白桦林,是形成天然林的主要树种之一。木材可供一般建筑及制作器、具之用,树皮可提桦油,白桦树孤植、丛植于庭园、公园的草坪、池畔、湖滨或列植于道旁均颇美观。在中国的北方,在草原上,在森林里,在山野路旁,都很容易找到成片成片茂密的白桦林。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是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形态特征

白桦树是乔木,高可达27米;树皮灰白色,成层剥裂;枝条暗灰色或暗褐色,无毛,具或疏或密 的树脂腺体或无;小枝暗灰色或褐色,无毛亦无树脂腺体,有时疏被毛和疏生树脂腺体。

叶厚纸质,三角状卵形,三角状菱形,三角形,少有菱状卵形和宽卵形,长3-9厘米,宽2- 7.5厘米,顶端锐尖、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截形,宽楔形或楔形,有时微心形或近圆形,边缘具重锯齿,有时具缺刻状重锯齿或单齿,上面于幼时疏被毛和腺点,成熟后无毛无腺点, 下面无毛,密生腺点,侧脉5-7(-8)对;叶柄细瘦,长1-2.5厘米,无毛。

果序单生,圆柱形或矩圆状圆柱形,通常下垂,长2-5厘米,直径6-14毫米;序梗细瘦,长1-2.5厘 米,密被短柔毛,成熟后近无毛,无或具或疏或密的树脂腺体;果苞长5-7毫米,背面密被 短柔毛至成熟时毛渐脱落,边缘具短纤毛,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中裂片三角状卵形,顶端渐 尖或钝,侧裂片卵形或近圆形,直立、斜展至向下弯,如为直立或斜展时则较中裂片稍宽且 微短,如为横展至下弯时则长及宽均大于中裂片。

坚果狭矩圆形、矩圆形或卵形,长1.5 -3毫米,宽约1-1.5毫米,背面疏被短柔毛,膜质翅较果长1 /3,较少与之等长,与果等 宽或较果稍宽。 

【栎树】

栎树从植物学分类上是属于壳斗科,栎属。树干奇特苍劲,树形优美多姿,枝繁叶茂,耐修剪、易造型,经拉片造型后冠如华盖,千姿百态,神韵独具,是风景园林、庭院别墅区造型景观精品树种。

形态特征

栎树为落叶或常绿乔木,少数为灌木。高达25米。树皮暗灰褐色,略平滑,有些弯曲、顺风向有些倾斜,比较粗糙,小枝褐色,无毛。一般树干较为发黑。

叶缘有锯齿,少有全缘。叶片在秋季落叶前会发红褐色,从远处看十分美观。雄花柔荑花序下垂,雌花单生于总苞内。

坚果单生,果皮内壁无毛,不发育的胚珠位于种子基部之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