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1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天门山】

    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然最富气势的仍是李白《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烟浪』的意境,正在于此。

人文景观

天门山下还有两处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一是历史悠久的天门书院,始建于公元1246年,同绩溪桂枝书院,颍州西湖书院,歙县紫阳书院齐名。二是别具特色的铜佛寺,依山傍水,风景绝佳,多年来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信徒前来焚香拜佛,每逢佛事,香烟浓郁,香客如潮。因此,被评为芜湖市十景之一“天门烟浪”天门山本是东、西梁山的合称。

芜湖天门山又名东梁山或博望山,海拔高度为82.12米,在芜湖城北大桥镇的长江东岸,与西梁山(又名梁山,高88.1米),两山夹江而立,宛如天设之门;远望又像妙龄女子的两道细眉,故又名蛾眉山。盛唐开元13年(725),即李白出蜀辞亲远游的次年,26岁的李白乘舟顺江而下时写了一首著名的七绝《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生动地描绘出天门山的风姿,极言春江天门日出奇观之壮美,抒发了诗人挚爱江山社稷的一腔激情。

天门山山势陡峭,如刀削斧砍,突兀江中,隔江对峙,真可谓“天门中断楚江开”,二山中

芜湖天门山

又以东梁山最为陡峭,巍巍然砥柱中流 ,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只见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处,各种船只从“天门”中穿梭往来,让游人赏不尽大自然这鬼斧神工的美景;船过“天门”顺江而下便可游览诗仙李太白江中揽月、骑鲸升天的采石矶和青山太白墓;再往下不远处就是和县乌江镇,可游览生为人杰死为鬼雄,兵败陔下的西楚霸王项羽庙。题咏天门山的诗词歌赋甚多,然最富气势的仍是李白《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烟浪』的意境,正在于此。

天门山传说

长江下游,有两座隔江对峙的大山。东边的在当涂境内叫东梁山,西边的在和县境内叫西梁山,合称天门山。在西梁山数里远的北边,有一条注入长江的河流叫牛屯河。要知道这两山一河的来历,就要从“冬瓜钥匙西瓜锁”说起。相传古时候,和县境内长江岸边原来只有一座山,叫梁山。在梁山脚下住着一位鳏夫老人,六十多岁,全靠在山下开荒种点旱粮和瓜菜度日子。

有一年夏天,雨水稀少,气候干燥。老人在山里栽的冬瓜大都干死了,只有一颗还活着,而且藤子上只结了一个大冬瓜,足有三十来斤重。老人在地里手指着这个大冬瓜叹息道:“靠你一个大瓜怎能度荒呢?”话音刚落,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到他身边问道:“老弟呀!你这个大冬瓜舍得卖吗?”

种瓜老人回头一看,惊奇地说:“卖什么?这个干旱的年头,我要靠它度日子哩!”白发老人又说:“吃掉它真可惜啊。我多出几个钱,就把它卖给我吧!”“这有什么可惜呢,你买回去还不是照样吃它吗?”“我买回去决不吃它。”“既然不是吃,你买回去有何用呢?”“它有别的用途呗!”“有什么用,你把它讲出来,我就卖给你。”白发老人被逼不过,就把这个大冬瓜的奥秘讲出来了:“你家屋后这座梁山,里面藏着很多很多的金子,但是山门被西瓜锁住。你这个大冬瓜就是一把钥匙,只要用这个冬瓜往那西瓜一放,山门就开了。这叫做‘冬瓜钥匙西瓜锁’。”

种瓜老人一听到有这样的好事,把头摇的拨浪鼓似的。再也舍不得卖了,可白发老人的话也被一个财主听到了。

种瓜老人见白发老人走远了,就急忙将那大冬瓜摘下来搬回家去。晚上,乐得睡不着觉。这时,那个财主伙同两个大汉跑到地里扑了个空,才知道种瓜老人把冬瓜摘回家去了。于是当晚就去抢瓜,待财主把冬瓜抢到手,天已麻麻亮了。他们按照白发老人的指点,背着冬瓜上梁山找大西瓜。找呀找呀,忽然发现在那临江石垒上,长着一个大西瓜,足足有洗脚盆大。他们三人高兴极了,连攀带爬地到了大西瓜跟前,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就把大冬瓜往那大西瓜上一放。只听霹雳一声巨响,山门裂开个大缝,山洞里金光闪闪,那些金色的飞禽走兽、爬行动物,在洞里乱飞乱跑。财主被这些金色的动物搅得眼花缭乱,不知怎么办是好。他顺手牵了一条金牯牛,叫两个大汉拉出山洞去;还想牵匹金马出来,哪晓得两个大汉只顾牵金牯牛,把那个大西瓜碰落滚到山洞里去了。顷刻间,山门又封闭起来,把财主关在山洞里出不来了。那个大冬瓜滚到江对岸变成了一座大山,叫做东梁山。

两个大汉一见财主被关在山洞里,喜出望外,连奔带跳地牵着金牯牛,顺着江边向北逃走了。走着走着,遇到了一条河流挡住了去路。当时天气炎热,他俩将金牯牛赶下河里打汪。哪知道金牯牛一跳下河,河水猛然涨了一丈多高。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条河里有个妖怪,每年夏天,它都在河里兴妖作怪,闹得两岸良田泛滥成灾。后来观音菩萨路过此地,把它收住了,放在梁山洞里,妖怪就修炼成金牯牛。金牯牛回到了原地就不见了,两个大汉也被河水冲到大江里喂鱼了。从此,人们就把这条河叫“牛屯河”。

【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雷峰塔宝石山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 诗词(节选名句)

1.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2.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3.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4.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6.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7. 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江南忆》

8.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潘阆《忆余杭》

9.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

· 散文

10.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白居易《冷泉亭记》

11. “君子之泽,岂独五世而已,盖得其人,则可至于百传。尝试与子登孤山而望吴越,歌山中之乐而饮此水,则公之遗风余烈,亦大见于斯泉也。”——苏轼《六一泉铭》

12.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袁宏道《春游西湖》

13. “西湖尤有土产一样,名曰刺菱儿,童子以划船采取,剥而卖之。形同菱角,大如蚕豆,其味鲜美,此亦世所仅有之物也。”——范祖述《西湖探梅》

14. “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后来我长大了,到杭州,看见这破破烂烂的塔,心里就不舒服。”——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

15. “西湖就像是一位“二八佳人体似酥”的狐狸精,所以杭州决出不出好子弟来。”——郁达夫《杭州》

16. “论山水的秀丽,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那山光,那水色,别有一种醉人处,叫人不能不生爱。”——徐志摩《丑西湖》

17. “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余秋雨《西湖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