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善良的名人故事
1.宰相肚里能撑船
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续娶了一个妾叫姣娘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来续娶了一个妾叫姣娘。
姣娘年方十八,出身名门,长得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婚后,王安石身为宰相,整天忙于朝中之事,经常不回家。姣娘正值妙龄,独居空房,便跟府里的年轻仆人私下偷情。这事传到了王安石那儿,王安石使了一计,谎称上朝,却悄然藏在家中。入夜,他潜入卧室外窃听,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床上调情。他气得火冒三丈,举拳就要砸门捉奸,但是就在这节骨眼上,“忍”字给他当头一棒,让他冷静下来。他转念一想,自己是堂堂当朝宰相,为自己的爱妾如此动怒实在犯不上。他把这口气咽了回去,转身走了。不料,没留神撞上了院中的大树,一抬头,见树上有个老鸹(guā)窝。他灵机一动,随手抄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老鸹惊叫而飞,屋里的仆人闻声慌忙跳后窗而逃。事后,王安石装作若无其事。一晃儿到了中秋节,王安石邀姣娘花前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是个才女,不用细讲,已品出这首诗的寓意,知道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想到这儿她顿感无地自容。可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细细一想,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弱冠年华,偷情之事不能全怪她,还是来个两全其美吧。过了中秋节,王安石赠给姣娘白银千两,让她跟那个仆人成亲,一起生活,远离他乡。这事很快传出去,人们对王安石的“忍”字当头,宽宏大量,深感敬佩。“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也就成了宽宏大量的代名词。
2.有爱心的小屈原
“知道吗?村口的大石洞里能流出米来?那天我亲眼看见的。”村子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村民们跑来跑去,互相转告着。
屈原的爸爸皱着眉头,在厨房里走来走去,“奇怪!米怎么会少了?”
他把两件事想到一起,“嗯,肯定是他!”
天黑了,月亮升到了树梢上,屈原的爸爸躲在村口的一棵大树后面,他要干什么呢?
来了,通往村口的小路上,走来一个人,个子不高,怀里抱着东西,越走越近,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孩子。“唉!”屈原的爸爸叹了口气,从树的后面走了出来。
“屈原!”他叫道。
“啊,爸爸,你怎么在这儿呀?”屈原吓了一大跳。
“回家再说,咱们先把东西放过去。”屈原的爸爸已经想到,大石洞里的米是儿子放的。
“嗯,嗯,谢谢爸爸。”小屈原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善良的小屈原看到村子里很多人家穷得没有饭吃,就想出了这个为大家送米的办法。
他的爱心得到了爸爸的表扬,但是爸爸说了另一些话,让他明白了更深的道理。
“你这样能让所有的穷人吃饱饭吗?
现在你还小,应该好好读书,长大了,真正地为大家做些事情。”
“哈哈,我明白了。”小屈原笑了。
(二)乐于助人的邓小平
邓小平(1903-1997),四川广安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的父亲邓文明是个精力充沛、乐观向上,喜欢社交的人。邓文明乐于同人交往,在调解地方争端时处事公道。在家里,他严格而又谦和。他对孩子们的训诫是严厉的,但当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仍愿意倾听他们的陈述。邓小平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
在邓小平还年幼的时候,父亲就把他送到一个老式私塾接受教育。两年以后,邓小平七岁时,转到一所新式小学就读。他从早期起就学习了现代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地理,并且学的是白话文,而不是过去一直使用的文言文。邓小平儿时是个活泼、聪明的孩子,喜欢和同学们玩游戏,而且学东西非常快。他读书只朗读三遍便能够记住并背诵出来。他也是个有主见的孩子,即使有些事情是违反传统道德的,做了会受到惩罚,他还是无所畏惧,照样去做。邓小平8岁时,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和他很要好的同学因为妹妹生病又无钱看医生而急得哭了起来。第二天一早,邓小平一走进教室,就立刻跑到那位同学身边,悄悄塞给他5块银元。这5块银元是邓小平从父亲的钱箱里偷偷拿出来的,在当时这笔钱可以买到500斤谷子,也算是一笔巨款了。过了好几天,邓文明发现钱箱里莫名奇妙地少了5块银元,非常生气。他把全家人包括佣人都叫来打算彻查此事。父亲还没开口,邓小平很自觉地站了出来,并主动地把一根棍子递给父亲。邓文明以为儿子拿钱去乱花掉了,一生气顺手接过棍子就把邓小平打了一顿。邓小平一声没吭地挨完了打,父亲见状,也渐渐消了气,并觉得事情很蹊跷。他把邓小平找来,想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邓小平这才把事情原委详细地告诉父亲,他说:同学的妹妹生了很严重的病,他家很穷,没钱看大夫……还没等小平把话说完,父亲就把他拥在怀中,高兴地说:儿子,你做得对,父亲错怪你了。我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打你一顿。但是为什么我惩罚你的时候,你不把事情的原委早点告诉我呢?小平说:我的行为还是属于偷窃,您告诉过我,小偷是应当受到惩罚的,所以我应该挨打。父亲摇摇头说:儿子,你能主动帮助别人,而且很诚实,这是对的。但是,遇到了急难的事情而不信任自己的父亲,那就不对。你要拿钱帮助同学,应该先跟父亲说。小平点点头。父子俩相视而笑。不久,邓文明为了让儿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把他送进广安城新成立的中学。几年后,这个有远大抱负和爱国心的父亲把儿子送去法国勤工俭学,从此,邓小平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当你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时,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关心他为什么犯错吗?你会追究原因吗?当你发现错怪了孩子时,你会向他道歉吗?一些家长可能会担心,给孩子道歉那不是会让自己威信扫地吗?以后还怎么教育孩子呢?实际上,向孩子道歉是在向孩子表明,你尊重他(她)的情感,还可以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重要的是应当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邓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既表扬了儿子,也指出了儿子的不足之处,同时还作了自我检讨,给儿子作出了一个表率。殊不知,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榜样力量是异常巨大的。
当然,父母弥补自己过失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拥抱一下孩子,或者与孩子推心置腹地谈一谈等等。这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是很优秀,很可爱的。
(三)给予
曾经有一穷汉问佛:我为啥不能成功?佛曰:因为你未学会给予别人。穷汉反问:我身五分文如何给予?佛曰: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给予别人七样东西,颜施:微笑处事。音施:多说鼓励赞美安慰的话。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眼施:给予别人善意的眼光。身施:以行动帮助别人。座施:谦让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这是一段寻常文字,平实而美好,我一一记心,并时时反省我是否己做到。佛心向善,真诚的,善良的,才是美好的。怀着对佛的敬重,我慕名来到中台禅寺。
中台禅寺位于台中的南投县,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01年对外开放,耗资五十亿新台币。主建筑楼高十六层,目前向游人开放的只是一、二两层。主楼四檐皆由黄铜所铸的巨型莲花瓣相拥相衬,逐层向内收紧,俯看去应该就是一朵巨型的莲花。仰视之,庄严而富丽。所有外墙都是用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贴面。进入正殿,空间视觉上很像梵蒂冈大教堂,层高和深度都远远超出我们寻常对于寺庙的认识。大殿内四角的佛像石雕则“顶天立地”,高约二十米。沿台阶往上行,心底对于佛的敬仰也随台阶级级攀升。
在中台禅寺,礼佛不烧香。所以没有人一路跑着碎步跟在身后推销香烛。于是寺庙便少了烟薰味,多了份宁静与幽雅。寺内的僧、尼一律素素的,快步行走,与他们相比,只觉得自己躁而俗。禅寺建在山坡上,周边被葱绿环绕,所以在台中,去寺庙也叫进山门。
寺内的住持名惟觉,年已八十多岁了,但思维敏捷,能写一手地道的唐楷,寺内所有匾额、门联皆出自他的手笔,书法与建筑相得益彰。而整座寺庙完全由惟觉多年辛苦化缘积累所建,仅设计就花了整整三年,细细推敲,以臻完美。
我去的时节在初冬,绵雨之后初睛,天空蓝得似水晶一般有穿透感,云白得耀眼,像北欧的晴空。正赶上火焰木的盛花期,禅寺门前大片的火焰木于树梢吐着火红的焰苗,花朵比凤凰花硕大,比木棉花柔媚,在浓密的羽状叶里,艳到无以复加。
沿着火焰木的方向下行,我走到了禅寺的后院,这里有许多几百年的古木,都是从世界各地移植来的,树型奇绝,有摩纳哥的合欢树,菲律宾的黄连木,缅甸的鹿角树,澳洲的柠檬桉……这些移居的树木已在寺内扎根开花,枝繁叶茂,开始了她们迈向千年的里程。
在大树隐映的侧殿中,我无意中发现了几十尊保存十分完好的历代石刻佛像,面容清朗,气度从容,有的石像高达二三米,如此多的造像都是从哪里请来的?想起来,像个谜。
走在这样的佛地,有许多常人不可想象的事情,却被不食烟尘的他们一一拿定。佛的智慧在于点拨,所谓四两拨千斤,便是智慧的成果。
施舍,是佛门最常用的词条,有众生的施舍,中台禅寺才得以建成。而禅寺立于台中,四方人士来此礼佛,在佛的光照中得平静、得祥和、和心想事成之愿、得心安理得之态,得舍,舍得,人在其间怡然。
施与舍皆给予,给予是一种愉悦的状态,可小可大,可少可多。这不同于奉献,没有使命感,更无强制性。只是慧心所向,佛心所指,而佛的能量正来源于这两个字: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