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30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这不是化学,是生活

 “欣欣,我一会儿一定要买瓶芬达喝!”

我看着我的室友瞬间了然:“小颖,你这是睹物思芬达了啊?”

在枯燥的实验中找乐子其实非常容易,在空闲的时候就可以来一首《等待》,希望反应赶紧发生或是晶体快点析出。结果那天我的室友小颖果然买了芬达,还买了两瓶,我看着她一边喊着“撑死了,撑死了”一边又喝了一口,心想不知道什么时候化学已经影响了我们的一言一行,甚至是食欲。

没错,我学的是化学,用我高中化学老师的话说,就是“女孩子千万不要学的学科”。而我的初衷是选择一个不擅长的学科,这样才比较有挑战性,我踏进了校园,后来的事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不作死就不会死。

第一次领到白大褂的时候我的心情,就像一个路边摊摊主突然有了营业执照一样,顿时有了底气的感觉,可是一穿上就不是那回事儿了。后来衣服上也逐渐有了色彩斑斓的污渍,反而成了我们化学人的名片。可是这习惯可不一定是什么好东西,慢慢进入你的生活,自己还不觉得。教我们无机实验的帆姐喝水用的是一个500ml的烧杯,我曾经拿实验后生成的乙酸乙酯当洗甲水用,新鲜出炉啊,绝对好用!不过自从学了化学后感觉自己升了一个level,自制肥皂、护手霜,绝对纯天然,而且有效成分绝对有保证,其实主要就是甘油。帆姐说看一个人是不是学化学的只要去看看她的橱柜,一般家里有学化学的人碗都是倒着放的,比较不易滋生细菌。

慢慢地,实验室成了我们的落脚点之一,说到实验室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告诉你们吧,是味道。人家王熙凤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这是未见其貌先闻其刺鼻味道。不过也不是所有味道都那么难闻,我最爱的课就是从茶叶中提取叶绿素了,整个实验室漫着茶香味,才意识到化学也可以“小清新”。

面对化学我觉得我成了一个学弱,以前看书是为了求知欲,现在是为了求生欲,当然选择了化学也许就是跟自己过不去,我们系的人总是说,我们久经化学试剂而依旧风华正茂,天天被有毒气体熏陶而仍然意气风发,随时冒着爆炸、中毒、腐蚀的危险在写实验报告,这才是真爱啊。

当谢室友不杀之恩流行的时候,学化学仿佛成了很可怕的一件事,当初我学化学的时候就是被它花花绿绿的颜色所吸引,果然美丽的都很危险吗?不过还好,我们慢慢被实验培养出胆大心细、谨慎细致的性子,那些仪器动辄几十上百万,要是弄坏了,分分钟要命啊,不细致不行啊。但是我们没有发现这些特性也使我们向女汉子的道路上进发,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大概只有在上化工制图课的时候才能文艺一把,化工制图就是画一些化学仪器里的零件什么的,我们拿着制图用的板,这个板就是把纸粘在上边固定纸用的,小颖问我说她像艺术系的吗,这板像画板。我说像厨师,咱们这是案板。

我发现对于化学的学习,要是你想了解什么,要走进它才可以,才能发现它的色彩、它的形状背后的故事,这样才有资格为它抱怨,为它欣喜,我们系的口号是:有我,化学强。虽然我不知道以后会怎样,但是毕竟感受了一把,人嘛,就是要尝试不同的东西,甭管怎样,尝尝,尝尝才知道。

(二)记得要替你可爱的朋友着想

大洋里所有的水都不能使天鹅的黑腿变成白色的,虽然它每时每刻都在波涛里冲洗。纵然百般地掩饰原来就丑陋的面目,面具也有被揭开的一天。

你是否还在为自己的行为不被发现而沾沾自喜,如果这样,那就大错特错了。又或者你认为暂时地无人知晓,自以为侥幸,那简直是错得一趟糊涂,无可救药了。早早地,在你设下陷阱,就已经自投罗网了,而这个唯一的目睹者就是你自己呀。你要是还以为你的计划天衣无缝,那可真是无人知情了,因为唯一的目睹者你瞧不起是个人。

遗憾的是,持续不了多长时间的就像一片纯净的云朵在阳光的审视下自然而然地转变为墨色的云团,最终也只能留下悔过的泪珠。即使用你的肉体来弥补一切,还是改变不了什么,换不回原来的模样的。只是那时那地你的忏悔得到他们的怜悯,让他们稍稍有点慰藉罢了。不要以为这样他们就真正地原谅了你了,对他们来说,你永远都是个罪人,永远都不可饶恕的罪人。你以为把自己送进监狱思过就好了吗?你太无知了,伤痕可以轻易抚平,伤疤却无法抹去。你的痛苦不代表能带走别人的痛苦,你的朋友也一样的痛心,这你当初可曾想过,你想过他们的感受吗?你没有,你没资格做他们的朋友,朋友是不会愿意让他们受伤的,朋友是宁愿自己受伤也不让他们受伤。朋友是不会挡住他们的太阳,让他们留下阴影的。朋友可以说是他们愿意心靠着心互相聆听,诉说的人。朋友是即使你做了什么对不起他们的事,他们可以不要你这个朋友的,但在心里还是得对自己说他是我的朋友,他是我的依偎。

朋友的形象永远都是高大的,不可比拟的,你难道忍心在这么纯洁友谊画上句号,用圈圈包围一切吗?相信理智的你是不会这样愚蠢的,你不会这样的,对不对。你不会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的,你还牵着他们的手直到生命的尽头以不离不弃,对不对。

要记得想想你可的朋友,他们缅甸的笑容,期待的眼神是多么地可贵。

要记得想想你可爱的朋友,他们的浅笑,他们的宽容,是多么地了不得。要记得想想你可爱的朋友,他们的不嫌弃,不介意,不抛弃,是多么地可心。

不要想自己,忘掉自我,才是人精神上的升华。

不要想自己,想家人,想朋友,想...一切值得你去体贴的。

(三)伤痕实验

美国科研人员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

他们向参与其中的志愿者宣称,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

每位志愿者都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好莱坞的专业化妆师在其左脸做出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照照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

关键的是最后一步,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止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

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规定的时间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他们之所以得出那样的结论,看来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判断。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

原来,一个人内心怎样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样的眼光。同时,这个实验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一句西方格言:你怎么看自己

别人就会怎么看你。

一个从容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平和的眼光;

一个自卑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歧视的眼光;

一个和善的人,感受到的多是友好的眼光;

一个叛逆的人,感受到的多是挑惕的眼光……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有什么样的外界眼光。如此看来,一个人若是长期抱怨自己的处境冷漠、不公、缺少阳光,那就说明,真正出问题的,正是他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他对自我的认知出了偏差。这个时候,需要改变的,正是自己的内心;而内心的世界一旦改善,身外的处境必然随之好转。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别人看你的眼光。

我们往往花大力气去了解别人,认识别人,却很少花精力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我们一般是不能直接看到自己模样的,只能通过镜子、照片。同理我们一般也是透过别人的眼光来认识自己,每一个人眼里的你都是不一样的,100个人眼里就有100个你,1000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你,在不同的人眼里你是不同的,善良的、聪明的、可恶的、愚蠢的、忠诚的、虚伪的、背叛的,不胜列举。那么真实的你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真正的你又在哪里呢,“伤痕实验”明确的告诉我们答案——内心,一个内心烦躁的人纵然身处幽静也是狂躁不安的,一个内心清净的人虽然深处闹市,他的世界还是清净的。无论是追求幸福、宁静、安全……都到你内心去寻找吧,那里有无穷无尽的资源和能量。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四)夜晚的实验

意大利科学家帕斯拉捷习惯晚饭后到附近的街道上散步。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的在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墙壁上。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呢?
    1793年夏天,一个晴朗的夜晚,喧腾热闹的城市渐渐平静下来。帕斯拉捷匆匆吃完饭,便走出街头,把笼子里的蝙蝠放了出去。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尖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帕斯拉捷为什么要把蝙蝠的眼睛蒙起来呢?原来,每当他看到蝙蝠在夜晚自由自在的飞翔时,总认为这些小精灵一定长着一双特别敏锐的眼睛,就不可能在黑夜中灵巧的多过各种障碍物,并且敏捷的捕捉飞蛾了。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帕斯拉捷很奇怪:不用眼睛,蝙蝠凭什么来辨别前方的物体,捕捉灵活的飞蛾呢?
    于是,他把蝙蝠的鼻子堵住.结果,蝙蝠在空中还是飞的那么敏捷、轻松。“难道他薄膜似的翅膀,不仅能够飞翔,而且能在夜间洞察一切吗?”帕斯拉捷这样猜想。他又捉来几只蝙蝠,用油漆涂满它们的全身,然而还是没有影响到它们飞行。
    最后,帕斯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把他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他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在地。
    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帕斯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促使很多人进一步思考: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终于弄清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蝙蝠靠喉咙发出人耳听不见的“超声波”,这种声音沿着直线传播,一碰到物体就像光照到镜子上那样反射回来。蝙蝠用耳朵接受到这种“超声波”,就能迅速做出判断,灵巧的自由飞翔,捕捉食物。
    现在,人们利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寻找地下的宝藏。超声波就像一位无声的功臣,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和军事等领域。帕斯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巨大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