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门山的老故事
秦始皇赶山填海
天门山东南方有四十八座马头山,相传是秦始皇赶山填海时座下的四十八匹天马的化身。传说秦始皇在位的时候,有一次到蜀地,也就是现在的四川一带去巡视,他看到大片的山脉,忽然突发奇想:“我要是将这里的山分出一部分,填平东海,我的疆域不就又扩大了吗?”于是,秦始皇挥起神鞭,将峨眉山从金顶向下一劈两半,随后驾起天马,沿着蜀道就将山向东海赶去。那个时候,我们张家界地区还是一片平原,秦始皇将山赶到这里,感觉有点累了,就停车小憩。由于他赶山的动静太大了,早惊动了东海的龙女,龙女当然不肯让他赶山填海,抢夺自己的地盘,现在看他睡了,于是趁机偷走了那根神鞭。鞭子不见了,山自然也就没法赶了,于是这片从蜀地赶来的山也就只好长久地留在这里,变成了武陵山脉。当初劈开的半个金顶,也就变成了我们今天的云梦仙顶。
袁公盗天书
天门山上有块地方,那里几乎每块石头上都带着奇特的天然裂纹,横、竖、撇、捺、弯、勾,一个个酷似我们常用的汉字笔画,这里面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传说每年,天上的西王母都要举办瑶池盛会,各路神仙汇聚一堂,玉皇大帝自然也要前去凑热闹。有这么一年,玉帝又带着凌霄宝殿上的诸位神仙前去赴会,只留下了负责看管“天书阁”的袁公。临走的时候,太上老君反复嘱咐袁公,“天书阁”里收藏的都是天界的至宝仙书,一定要小心看管。
其实,这话不说还好,一说倒勾起了袁公的好奇心,他心里想:“都说这仙书是无价之宝,我兢兢业业守了这么多年,自己却翻都没翻过。难道我就看不得两眼?”
等玉帝带着各位神仙驾云远去,这袁公终于忍不住了,他溜进天书阁,打开柜子取出仙书就看了起来。原来这仙书是108册囊括了天文地理、阴阳五行、世间万事至理的如意宝册,袁公越读,越感觉自己受益无穷。他读了几册之后,忽然觉得这样的仙书留在天庭,只是让那些已经入了仙班的神仙们来阅读,真是一种浪费,如果把这些仙书的内容传给下界,该帮助多少受苦的凡人啊!
袁公有了这个念头,就开始行动了。那时候天门山还叫做云梦山,因为这里接地通天、风景秀美,加上常年云雾缭绕,所以不光凡人可以到此,就是神仙们也常来游玩。袁公背起柜子就来到了云梦山,想把这些仙书都刻在山上。可是这仙书到底刻在哪里才好呢?如果随随便便刻下来,就违背了仙界度化凡人的规矩,于是袁公决定把这108册仙书刻在悬崖之上的白云洞里,就等待有缘之人了。
袁公这边刻得起劲的时候,玉帝率众位神仙回了天庭。一见袁公不见了,玉帝就暗叫不好,再看天书阁里面,果然是人去楼空。玉帝大怒,让千里眼和顺风耳四处察看,发现袁公正在云梦山刻写仙书呢。玉帝立刻命令雷公电母把袁公缉拿回天界。
雷公电母赶到云梦山,袁公的仙书也刻得差不多了。雷公电母不由分说,对着刻好仙书的白云洞就是一阵电闪雷鸣,刹那间就将白云洞炸了个通透。那些带着仙书的石壁也被炸成了碎石,四处飞溅,散落在这里。
袁公被押回天庭,玉帝认为他犯下了泄漏天书的重罪,要狠狠地处罚。幸亏太上老君求情,说袁公虽然盗取天书,但不是为了私心,而是意图普度众生,请玉帝开恩。玉帝也觉得太上老君讲得有道理,不过罪过难容,于是罚袁公留在凡间,面对着云梦山面壁思过。
从此,天门山上就留下了传说中藏天书的柜子的金柜峰和金柜峰旁边的山头,也就是袁公的化身的“老道峰”;原来的白云洞也因为刻写了天书被炸穿,变成了现在的“小天门”;而在仙境奇石景观带随处可见的就是白云洞里炸飞的刻有天书的石头。其中有一块,字迹最为清楚、明显,从左往右细看可以分辨出来这三个字依次是“天”、“门”、“山”,这就是大家所称的“天书石”。在天门山上,有一块这样的奇石,以天然形成的方式标示着天门山的名字,真算得上是一件奇巧无比的事情了。
(二)西湖夜雨
雨渐渐小了。
远远地望见,泛着晕黄的灯光,镶嵌着整个沉睡的西湖,像璀璨的项链。
路灯下,是一对恋人在接吻。旁若无人。此刻雨中的西湖, 的确没有人,除了我之外。蓦然的想起一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雨还在下,细细密密的斜织着,我不喜欢打伞,沐浴着清凉的雨丝,汲水岸边。卵石铺就的小路,坑坑洼洼的,路灯倒影在积水中,摇曳不定。而站在水边,湖水变得凝重而沉淀,将一切的光芒消化掉,所以没有倒影。一切都是黑色的,水中,夜空中。
环绕的路灯,圆圆的,像是十五的月亮。倘若没有这石柱擎着灯, 高高的悬垂着,倒也跟月亮差不多。绵延着,像一孔孔漂浮的元月。十里绵延,络绎不绝。而在这雨夜中,显得分外的静谧而悠远。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啊。我喜欢这样的“月亮”,为这样的夜色增添了生动的光辉。星星散散,玲玲珑珑。杜牧有句名言:二十四桥明月夜,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样的雨夜西湖,也恰如其分的多了种诗韵。
雨丝拍打在岸边的香樟树上,夜风拂过,林风飒飒,骨子里窸窸窣窣的,像是给耳朵挠痒痒
。湖水中,嵖岈的枯荷梗,格外多峻冷。湖面上,尚有粼粼的波光。沿着九曲桥漫步,想起朱先生的话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塘的月色,朦朦胧胧,脑海里弥漫西湖夏日的清香。沿着九曲桥走着,菡萏的湖水拍打着石岸。这时,离南山路已经稍有些距离。树荫,湖水,夜空,将我浓浓的包裹着。雨丝毫无遮拦的轻抚着脸颊,倒也不觉得彻寒。抬头,看到一大朵厚厚的白云,像棉花糖,漂浮在西湖之上。远处的宝石山依稀可见保俶塔的倩影。湖光山色,消逝了色彩,被雨水浸润着,如同晕开的水墨山水。倘若撑一叶扁舟,涤荡到湖心亭,更像是画中游。
跺过岸边的码头,木船早已消逝了身影。仅剩下画舫矗立着。一如悬浮在湖面上的空中楼阁 。再折过孔桥,已近了涌金门。咖啡吧和茶馆外的屋檐,树梢,闪耀着彩色的霓虹,勾勒出模糊的轮廓。而南山路的露天咖啡馆,主题餐厅,菲林酒吧,淹没在星亮亮的白光里。如水帘的装饰灯,将这条路,映照的灯火通明。悬挂的灯笼,欧式的教堂,古老的牌楼,古色古香的茶楼,精致的咖啡吧,像是长安街的酒楼,像是巴黎左岸,像是梵高《星空》中的场景。而这一切,白天淹没在喧哗里,淹没在人群里。在晚上,带领着你,看到一种格外静默的美好。它一点也不喧宾夺主,映照着西湖。
白天匆匆的路过,不肯细细打量眼前的一切。唯有在这晚上,西湖只属于我。只属于夜色。 正如朱先生所说,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我无法不去热爱这美丽的星球上,让我着迷的杭城。西湖的夜雨,是足够让你好好沉思的。脑海里意象万千,闪烁着涌涌不断的灵光。这湖水,这雨丝,这桥,这人,这云,这树,总会幻化作诸多的符号, 气吞氤氲。江南的夜色,想起西湖的雨夜,想起姑苏的雨夜,莫不是无声无息的寂寥着。
漫步西湖,各有各的惬意,各有各的温情。在那一低头的刹那,在那一低眉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