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17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一)孔子故事两则

第一个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根据记载有一次孔子受困于陈蔡一带的区域,已有七天未吃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日,他的弟子颜回在外讨回来一些米煮稀饭。但在饭快要熟时,孔子竟然看见颜回使用手抓取锅内的饭吃。

孔子装作不知道,待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的时候,孔子站起来说:「刚刚孟李祖先与我说,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可以进食,岂能够自行先吃呢?

颜回一听,赶忙解释说:「夫子您误会了,刚刚我是因为见到有煤灰掉入锅内,因此将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听后感概道:「人最为可信的是眼睛,但是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因此所可依靠的是心,可是心却也有不足靠的时候啊。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第二个故事:颜回输冠

颜回喜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一日,颜回到街上办事,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何要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

「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会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

「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

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

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

「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

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

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

(二)孔子的幽默

今天有幽默感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也就越来越不好玩了。

有些人智力很好,很聪明,反应很快,但就是没有幽默感。不知道为什么。

我想了一下,那个老农当初为什么要写一个认真的“真”字叫孔老夫子的弟子认,是因为老农认为,执念的根子在世人的心中埋得太深了,这个根子已经穿透了人的视网膜,所以只会认真,看不见“直八”。

故事是这样的:一大群弟子随孔子出行,路上看见一老农在给庄稼浇水,就上前去求水喝,老农听说他们的老师是孔子,就写了一个“真”让他们认,结果全错了,人人都指认此字为“真”。

孔子最后认出了老农写的这个字读“直八”。孔子的眼睛没有被蒙蔽,蒙在他眼睛上的那块黑布被拿掉了。他就成了那个时代少数活着的智者之一:睁开眼睛,他看见了直八,没有看见黑布。,

学生到底不如老师,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清王朝的那些学者也很白痴,在通往圣贤的道路上,他们越走越远,越来越离经叛道。道不在彼岸,道也不在身边,道在心里,而心在身体里。身体必须动起来,所以王阳明说,要知行合一。

李贽是一个行动派的知识分子,他活在明朝末年那样一个昏天黑地的时代,只能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无道的,冷酷无情的人,但其实他是有道的,别人不大理会得。他要是有一点道发自然的幽默感就好了。他最终也没有能够和群小的世界达成和解,把“愤怒”的毒素从身体里排出来,以便使自己的身体达到柔软松弛的状态——“他躺在一棵菩提树下,看起来像是随便放在那儿的一袋树叶。”

我发现,孟子有时候也是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幽默感有时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孟子·生之章》记载: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如白之谓白与?告子曰:然。孟子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玩逻辑玩到这个份上,你还能怎样?如果我说:孟子之“阴险”,犹如孟子之幽默与?我相信告子会点头说:然。

(三)老有所终的老子

老子,中国道家学说创始人。据《史记》记载,老子,楚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姓李,名耳,字聃。是周王朝的图书管理官员。传说孔子适周时,曾问礼于老子。他对老子评价是:,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至于龙,我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今见老子,其犹龙邪?

周王朝做为各诸侯国的宗主国,其文化典籍,在数量、质量上,不是一个小小的鲁国所能比拟的。所以可以想象,当孔子来到周王朝的图书馆,看到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资料时,他有可能象刘姥姥了进了大观园。而老子对于自已所管理的典籍资料比较精通。面对这个来自鲁国的“乡下人”,老子的学术素养,可能是孔子当时闻所未闻的。加上老子清净无为的谦和,老子风范,在求学的孔子眼里,确实是人中少见,所以孔子云:老子犹人中之龙邪?

也就是这个人中之龙的老子,相传是看不惯周政腐败,所以想出关归隐。这个关是一个什么关,我到没有注意,知道的朋友告我。这个关的关长,令尹子到也是一个有点见识的武人。你要走了,必顺留下一点东西给我。根据史料记载,令尹子也是强行向老子索要东西。和强盗们索要卖路钱差不多。根据我现在推想,老子是见周政腐败而出关,令尹子是周王朝的收费站的站长。他向老子索要过关费可能是自已责任,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为自子谋私利。但老了为管多年,只有一脑子的思想,一肚子的文字。当令尹子听说老子是国家管理图书馆的官员后,令尹子可能知道自已是碰到了一个没有多少油水可以榨取出穷官。但做出了一个让后来中国人都要谢谢的的举动。决定向老子要点思想,要点文字。所以他把老子带到一人房间里。又给了他可以载刻几千字的竹编。老子一写就写了几天时间。如果老子写出的是一大堆废话,令尹子可赔了大本了。但老子没有负令尹子信任。写了洋洋洒洒的五千言道德经,然后出关而去。

老子跨牛出关的形象刻在许多中国人心里,跨牛出关的老子去了什么地方?

老子真是如许多历史资料所说的,出关后就不知所终了吗?

中国历史都加进许多杜撰的神话。老子的一生活得清净无为,活得与世无争,所以以我们对于现社会的理解看,不会有什么风光会落到这类人头上。唯有让中国历史记住这个人的,就是他见周政腐败,出关隐退时,留下的,这五千余个光茫四射的文字。他本想找一个地方好好养老,却不想被令尹子强要过关费。但一生潦倒,唯有大脑里的一点思想,几个文学值点钱。令尹子,这个周王朝国家收费站的站长,估计也不会太清到什么地方去,他把手伸向这个当代,也是后世的文化大师。大师能给只有自已的思想和文字。然后老子就是这样完成了对中国的文化使命,在这样的布景下,他跨上青牛,走了。

后来人不甘心,所以他们有人说,老子出关化胡为僧,后来传到中国的佛教,就是被老子点化的结果。也有人说,老子出关,找到一个修行的好地方,他自已得道成仙。想象很多,不管什么结局,都比找到一个安静地方,又清净无为地死去的结果好、美。

不过十分可惜,据我分析,出关后的老子,是找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清净无为地活了下半,又清净无为地死了。在庄子《养生主》第三,有一段文字,不知道有没有朋友注意到。我现在贴出来。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老子出关后,是老有所终,而不是不知所终。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原注:司马云:老子也)

第子云:“非夫子之友也?”

日:“然!”

“然吊焉若此,可乎?”

日:“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我入吊,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老子与孔子子同代,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479年,庄子出生于公元前369年-286年。也就是说老子与庄子生存时间相距不超过两百年。所以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应为可信。而且根据老子性格,出关之后,他应是想找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清净无为地活下去。而与世无争不等于隐姓埋名,对于当世的老子,也没有这个必要,他的大名几百年后,才被世人广知。而当世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世界上,还有一个大师,叫李聃。所以出关后的老子,不但没有埋名,他找到了一个清净地方后,还和一些文化上的朋友,有着交往,比如养生篇中所提到的秦失。从养生篇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如老子,死时年龄应不太大,因为有老者哭之如子。古人七十就是高寿了,周王朝能活到七十的应更少,所以哭的老者,小于七十岁的可能性大,而即七十老者,哭之如子,老子死时,应只在五十到六十岁之间。

历史上有许多人知其生,不知其死,或者不知其生,也不知其死的文化人和英雄。我们今天能把他们结局考证出来,也是一件可以告慰死者的事。